前行五六十步,就在黑暗中聽得出水聲了,再下去三四十步,臉上就感得到點點的飛沫。再下降前進三五十步,洞身忽然變得極高極大,飛瀑的聲音,振動得耳膜都要發癢,瀑布約高十丈左右,懸空從洞頂直下,瀑身下廣,瀑布下也無深潭,也無積水,所以人可以在瀑布的四周圍行走。走到瀑布的背後,旋轉身來,透過瀑布,向上向外一望,則洞口的外光,正射著瀑布,像一條水晶的簾子,這實在是天下的奇觀,可惜下洞的路不便,來遊者都不能到底,一看這水晶簾的絕景。
總之冰壺洞像一隻平常吃淡芭菇的煙鬥,口小而下大。
在底下裝煙的煙鬥正中,又懸空來了一條不靠石壁流下的瀑布。人在大煙鬥中走上瀑布背後,就可以看見煙嘴口的外光。瀑布衝下,水全被沙石吸去,從沙石中下降,這水就流出下麵的雙龍洞底,成為雙龍泉水的水源。
因為在冰壺洞裏跌得全身都是爛泥沙漬,並且腳力也不繼了,所以最上麵的朝真洞沒有去成。據說三洞之中,以朝真洞為最大,但係一層一層往上進的,所以沒有梯子,也難去得。我想山的奇偉處,經過了冰壺雙龍的兩洞,也總約略可以說說了,舍朝真而不去,也並沒有什麼大的遺憾。
在北山回來的路上,我們又折向了東,上芙蓉峰西的鳳凰山智者寺去看了一回陸放翁寫的《重修智者廣福禪寺碑記》。碑麵風化,字跡已經有一大半剝落,唯碑後所刻的陸務觀致智者王己公禪師手牘,還有幾塊,尚辨認得清。寺的衰頹坍毀,和徐霞客在《遊記》裏所說的情形一樣;三百年來,這寺可又經過了一度滄桑了。
北山的古跡名區,我們隻看了十分之一,單就這十分之一來說,可已經是奇特得不得了了;但願得天下泰平,身體康健,北山整理會諸公工作奮進,則每歲春秋佳日,當再約伴重來,可以一盡鹿田,盤泉,講堂洞,羅漢洞,臥羊山,赤鬆山,洞箬山,白蘭山諸地的勝概。
蘭溪橫山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一,晴快。
昨晚因遊北山倦了,所以早睡,半夜夢醒,覺得是身睡在山洞的中間,就此一點,也可以證明山洞給我的印象的深刻。
晨起匆匆整裝,上車站坐軌道汽車去蘭溪。走了個把鍾頭,車隻是在沿了北山前進,蓋金華山的西頭,要到蘭溪才盡,而東頭的金華山,則已於前日自諸暨來金華時火車繞過。此次南來,總算繞了金華山一匝,雖然事極平常,但由我這初次到浙東來遊的野人看來,卻也可以同小孩子似的向人誇說了。
在蘭溪吃過午飯,就出西門江邊,雇了一隻小船,劃上隔江西南麵的橫山蘭陰寺去。
這橫山並不高,也不長,狀似棱形,從東麵蘭溪市上看來,一點兒也沒有什麼可取,但身到了此山,在東頭靈源廟前上船,繞過南麵一條沿江的山道,到蘭陰寺前的小峰上去一望,就覺得風景的清幽瀟灑,斷不是富春江的隻有點兒高遠深靜的山容水貌所能比得上的了。先讓我來說明一下這橫山的地勢,然後再來說它的好處。
衢港遠自南來,至蘭溪而一折,這橫山的石岩,就憑空突起,擋住了衢港的衝。東麵呢,又是一條金華江水,迤邐西傾,到了蘭溪南麵,繞過縣城,就和衢港接成了一個天然的直角。兩水合並,流向北去,就是蘭溪江,建德江,再合徽港,東北流去成了富春錢塘的大江。所以橫山一朵,就矗立在三江合流的要衝,三麵的遠山,腳下的清溪,東南麵隔江的紅葉,與正東稍北蘭溪市上的人家,無不一一收在眼底,像是掛在四麵用玻璃造成的屋外的水彩畫幅。更有水彩畫所畫不出來的妙處哩,你且看看那些青天碧水之中,時時在移動上下的一麵一麵的同白鵝似的帆影看,彩色電影裏的外景影片,究竟有哪一張能夠比得上這裏?還有一層好處,是在這橫山的去蘭溪市的並不很遠。以路來講,大約隻不過三五裏路的間隔,以到此地來遊的時間來說,則隻須有兩個鍾頭,就可以把蘭溪的全市及附近的勝景,霎時遊望盡了。
橫山上有一個靈源廟,在東頭山腳,前麵已經說過了;朝南的山腰裏,還有一個蘭陰寺,說是正德皇帝到過的地方,現在寺前石壁裏,還有正德禦筆的“蘭陰深處”四個大字刻在那裏;寺上麵一層,是一個觀音閣,說是尼姑的庵;最上是山頂,一個鍾樓,還沒有建造成功哩。
大抵的遊客,總由杭江路而至蘭溪,在蘭溪一宿,看看花船,第二天就匆匆就道,去建德桐廬,領略富春江的山水,對於這近在目前的橫江,總隻隔江一望,棄而不顧,實在是一件大可惋惜的事情。大約橫山因外貌不佳,所以不能引人入勝,“蓬門未識綺羅香”,貧女之歎,在山水中間也是一樣。
晚上有人請客,在三角洲邊,江山船上吃晚飯。蘭溪人應酬,大抵在船上,與在菜館裏請客比較起來,價並不貴,而菜味反好,所以江邊花事,會曆久不衰。從前在建德桐廬富陽聞家堰一帶,直至杭州,各埠都有花舫,現在則隻剩得蘭溪衢州的幾處了,九姓漁船,將來大約要斷絕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