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天為經 以地為緯 書寫無字之書(1 / 2)

——走近生態詩人王誌山

本期推薦

作者:曹立光

把目光聚焦北緯46°28′至49°21′,東經127°42′至130°14′之間那片廣袤的大森林,那就是我國主要林區之一的小興安嶺。小興安嶺山脈北起伊勒呼裏山,南臨鬆花江,東臨鶴崗丘陵,西接鬆嫩平原,蜿蜒於黑龍江中段,擁有亞洲麵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珍貴樹種紅鬆原始林,有林地麵積280萬公頃,森林覆被率為72.6%,活立木總蓄積2.4億立方米,水係發達,有670多條河流,是“三江兩河”的重要支流源頭和水源涵養區,對周邊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特別是南部三江平原糧食主產區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嗬護作用。

山有山之魂,水有水之韻。生態詩人王誌山就是佇立在那一片祖母綠之下,以他清新、簡潔而流暢的筆觸,敘說著他的林區生活,敘說著他靈魂中的悸動。《詩維》上說:“詩者天地之心”: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在王誌山的眼中,小興安嶺的山水是他靈魂皈依的聖地,隻有在這片山水之間,他才能以癡狂的激情深入宇宙的萬千動象,又能以參禪的寧靜涵映世界的廣闊精微。

無論是低頭寫作,還是抬頭從政,王誌山依然筆耕不輟,他的詩歌迄今已經在《人民文學》、《詩刊》、《人民日報》、《詩林》、《陽光》、《文藝報》、《歲月》等國家、省市級報紙、雜誌發表700餘首。他的《生命五部曲》詩歌作品集有四部已經出版發行,分別為:《生活的牧歌》、《生命的風景》、《生存的劇本》、《生態的承諾》。近年來,王誌山的詩歌更加關注生態和綠色、環保和人文,詩歌語言新穎別致,唯美而寓理,平和而淨朗,視野開闊,意境幽遠,作品延伸了人與自然的生態文學主題,深入展示了生態綠色文化審美意境,彰顯了詩人鮮明的生態審美意識,受到詩壇廣泛認同和關注。

而這些還遠遠不夠。做為地市級領導團隊中的一員,王誌山宣傳伊春,讓伊春走出山門,走向世界,讓越來越多的世人了解伊春,認識林都,熱愛紅鬆故鄉,親近綠色家園。2009年和2010年,王誌山親自代表伊春市政府與《詩刊》社合作舉辦“紅鬆杯”和“生態杯”詩歌大獎賽。宣傳綠色精神,倡導生態寫作,並親自在網易和新浪開通了“綠色伊春”文學博客圈,親自選稿,組織活動,挖掘新人,在中國文壇上大刮綠色生態文學之風,更有評論家說:黑龍江的詩歌在小興安嶺崛起。《遠山》(外一首)在《人民日報》發表,不但證明了黨和國家對此種意識形態的肯定,從而也確立了王誌山做為生態文學領軍人的地位。

其實,發表作品對一個有靈氣,肯努力的作者來說,應該是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能夠推動文化事業的進步卻是一個詩人作家善莫大焉的功德。今年年初在與《詩刊》社談妥繼續舉行“生態杯”全國詩歌大獎賽的同時,王誌山又有一個更大的文學舉措已經醞釀好,那就是創辦中國第一個生態文學藝術家協會(有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生態文學藝術家協會)。據說,相關批文已經審批下來,王誌山現在正緊鑼密鼓地抓緊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生態文學研究專家、哈佛大學教授布伊爾說得好,生態文學是“為處於危險的世界寫作”的。生態文學是人類減輕和防止生態災難的迫切需要在文學領域裏的必然反映,是作家對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運的深深憂慮在創作中的必然表現。王誌山強烈的自然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必將推動我國的生態文學興起、發展並走向繁榮。由此說王誌山是森林詩人,說他是生態詩人第一人,我看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