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讚譽和褒獎,王誌山冷靜而謙遜,他說:“作為一個詩人我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公民,不能喪失人類良知和社會使命感;同理,作為公務員我首先也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的兒女,不能喪失生態良知和自然使命感。生態文學就像海德格爾所說,是一‘開花的樹’,需要更多的人關注、嗬護、澆灌,它會不停地提醒人們‘詩意棲居’的可能。生態文學前途無量,因為推動它走向繁榮和進一步發展的根本動力——生態危機不僅沒有減弱,而且還在增強。事實上,盡管中國的生態文學還沒有走向繁榮,但已經受到世界的關注。而我,願意這樣一直做下去。”
就生命本身而言,我覺得留給曆史的最好方式有兩種,一是寫“無宇之書”。對從政者來說,在你管轄的範圍之內,為建設辦實事,給百姓以實惠,這是最好的“無字之書”,百姓會有口皆碑,十年百年地代代相傳:二是寫有字之書,那就是將你生命旅程所獲得的各類感受、體驗,以文字的形式結晶,言人之所未言,給後代以啟迪,讓後人了解這一代人生命的過程。怎麼把為文與從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王誌山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和方向,他也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著。我相信,在小興安嶺這方靈秀俊美的山水中,王誌山手中的如椽大筆還會繼續抒發環境之優,敘寫生態文明,用詩歌的分行文字來表達他對家鄉山山水水的熱愛。
行文至此,窗外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而我的手指依然不停地擊打在鍵盤上。生命如此寶貴,日子何其厚重,但人生在世,不論時間長短,一定要活出質量,對得起社會,對得住親朋,讓自己紅塵中的背影瀟灑從容。王誌山給予我的,就是做人要有良知,有愛心,有責任,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在的時候給社會多一些奉獻,走的時候讓親朋少一點掛牽,無需樹碑立傳,活好每一天,就是最好的墓誌銘,最好的“無字之書”。當閱讀者在書頁上抬起頭來的時候,目光觸及的地方,總能與人性的光芒相撞。
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勞累
那麼人將仰望而問:
我仍然願意存在嗎?是的!
隻要善良,純真尚在與人心同在
人將幸福地
……
用神性度量自身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
居住在此大地上
隻知道把荷爾德林的詩句抄錄於此,視為結語。因為王誌山已經走在創建黑龍江省生態文學藝術家協會的道路上,作為老鄉的我,也應該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點光發一點光,讓綠色生態文學在小興安嶺這方土地上生根發芽,薪火相傳下去。月亮升起來了!你看那樹枝上清澈透明的圓臉,分明就是收獲後五花山盈盈的笑!
責任編輯:老長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