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鄭和下西洋——第四卷的預告(1 / 1)

寫下這個題目,心裏仍不是那麼的堅定,說不定中途會有休息,先走著吧。

剛才看中國好聲音節目,其中有一個歌手唱了這首歌,真的打動了我,記錄一部分歌詞:“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多少次榮耀,卻感覺屈辱,多少次狂喜,卻倍受痛楚;多少次幸福,卻心如刀絞,多少次燦爛,卻失魂落魄……”

《征帆天涯》第四卷計劃以《直掛雲帆》為題,以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為主線,講述王厚一行隨航所發生的故事,似乎到這裏,“征帆天涯”才真正的揚帆啟航。

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查閱了很多的資料,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來去匆匆,大致是: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倉促出發。

按照今天的地名,船隊大致先到越南南部,派一支船隊送泰國使臣回國,自己率寶船南航,經馬六甲海峽,經馬來西亞、印尼一帶,然後派一支船隊西航到斯裏蘭卡。鄭和自己則北航孟加拉,然後向南繞過印度半島到印度西南部,再經伊朗、阿拉伯半島臨海國家,最後向南,到達非洲的一些國家。

第六次下西洋,時間上比較奇怪,可能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使得鄭和船隊提前返航,於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回國,總共曆時一年半,比前五次少了大約半年。

第四卷,計劃還是用十八萬字左右,主要講述王厚一行在占城國(今越南南部)、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所遇到的奇聞逸事、困難挫折。其中,大概要用二萬字的篇幅,講述朱自平應猛哥帖木兒的邀請,去東北之行。

之所以這樣安排,還是那句禪偈:“隕陽既去,誰人留夢?九色蓮花,青竹丹楓”中的青竹丹楓,一南一北的布局,當然以王厚為主,雖然身在北方的朱自平有不少故事,卻隻能在情節安排上一減再減。

一個題外話,說說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通過查閱資料,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去尋找建文帝,有的說是展示大明實力,有的說是貿易,有的則說是去尋寶,而我則通過時間上的對比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鄭和六次下西洋時間分別是:第一次是永樂3年6月到永樂5年9月;第二次是永樂5年12月到永樂7年夏;第三次是永樂7年9月到永樂9年6月;第四次是永樂11年11月到永樂13年7月;第五次是永樂15年5月到永樂17年7月;第六次是永樂19年1月至永樂20年8月,後麵還有最後一次,不過不是在永樂時期了。

對比朱棣征伐北方蒙古部落的時間:第一次是永樂7年7月,即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間,征伐韃靼;緊跟著是永樂8年2月,朱棣親征,征伐韃靼;第二次是永樂12年3月,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期間,朱棣親征瓦剌;第三次是永樂20年2月,也是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期間,朱棣第三次親征韃靼。後麵還有兩次親征,直到朱棣死在第五次親征的途中。

這讓我覺得有些奇怪,一方麵史學家說,鄭和下西洋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另一方麵,為什麼朱棣又不惜勞民傷財,征討蒙古部落呢?所以,我很單純地揣測:朱棣安排鄭和下西洋,是為他北伐服務的。

理由就是蒙古各部騷擾北方邊境一直就沒有消停過,朱棣做夢都想著要滅了蒙古,而此時的南方並不安穩。永樂4年,明朝與安南國(今越南)發生了戰爭,朱棣想趁機將安南重新收回到中國版圖,雙方戰事不斷,互有勝負,沒能拿下來,所以朱棣在北伐時,不得不考慮南方的安全,至少要震懾住安南國,讓它不敢侵犯南疆。

所以,我認為鄭和下西洋,還是以國家安全為主,綜合了結交番邦、開展貿易的因素,當然也給那些不聽話,甚至想占便宜的國家敲敲警鍾。

第四卷,作者借鄭和之口,這樣說道:“聖上曾對我說過,他親征漠北,用去大半個國庫,死傷無數生靈,而我僅兩百多條船,便結交了四十個番邦友鄰,實是功德無量……其實,這哪裏是我的功勞,全是聖上英明啊!”

不得不再次提到《征帆天涯》中的武林大會,你還記得第二輪的結果嗎?在第113章中是這樣說的:

最終進入前九名的是:藏傳黃教大慈法王,藏傳黑教通巴帝師,建州女真酋長猛哥帖木兒,瓦剌的也先小王子,占城(今越南南部)王族闍魁勇,忽魯謨斯(今伊朗)世子賈米,阿丹國(今也門)公主喬琳,古裏 (今印度南部) 王子弗羅茲,暹羅(今泰國)拳師泰桑。

這些人物當時隻完成了一個亮相,從第四卷開始,他們將相繼上台,演繹一幕幕故事。

敬請關注。

(2013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