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歎
學子習作間
作者:劉書鵬
人生如山,社會如山。山,在天地間。
山是境界。每一座山都有兩種獨特的景色,一種是在山下就能看到的,一種要在峰頂才能欣賞到。有人止步於第一種景色,望著峰頂歎氣而回;有人向往山頂的景色,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當其登上山頂感受到“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時,那種難以抑於胸膛的激情隨著呐喊而出,如滾滾雷聲響徹天地。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隻有勇敢地攀登,才能看到“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麗。“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是中國人對於山的一種感受,它講的永遠不是征服,而是山對自我的提升。人走到山巒的頂峰,並不是說我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自己成為了山頂上的一座峰。
山是誘惑。山的雄偉壯麗,也造就了它的艱難險阻。山的美與險是同時存在的。它是傳說中如仙境般的蓬萊仙山,亦是那壓了孫悟空五百年的五指山;它是道士心中神聖的昆侖山,亦是那堵在愚公家門前的太行、王屋山——美山亦是險山。然而,不管是何種山,阻礙前進,那便是關卡。人若沉浸於山的雄偉壯麗之景,便喪失了前進的動力。山雖美,但你要時刻記住它的險,欣賞山景不會使你向前一步,隻有征服它,翻越它,這時回首望去,山的美對你而言才有意義。
山是挑戰。在人漫長的一生中,挫折似乎是命運的安排,總逃不過。於是我看到——陸遊披衣獨坐,哀歎時代的悲痛,發出“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感歎;李白漫步山間,唱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無奈;屈原徘徊江邊,遙望天空,吟出“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慨。麵對山,有人停下了前進的腳步,有人登上全新的征途。山是一條分界線,懦弱者與無能者被排除在外,前方的道路隻留給有夢想的人。山越來越險,給予人們的刺激越大,追夢的力量也就越強。正是因為山的存在,才有那麼多有能力的人去改變這個世界。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座要攀登的山。登上了那山,也就成就了人生的輝煌。那山,對於陶淵明,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南山黃花;那山,對於李煜,是亡國之後的一江春水,是春意闌珊中的窗外細雨;那山,對於李白,是傲對王侯、蔑視權貴的青崖間的白鹿;那山,對於歸有光,是項脊軒中苦讀書的寒來暑往……
望山歎,山就在我們身邊……
【作者係山東省微山一中小荷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趙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