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有個著名書法家叫王羲之,人稱“書聖”。一天,他兒子王獻之得意地問他:“我的字練得差不多啦,再過三、五年可以成名了吧?!”王羲之指著院子裏的大水缸對他說:“你的字還未有骨架,站不穩腳哩,寫完這18缸水再說吧!”
王獻之有點不服氣,決心從頭練好基本功,拿點真功夫給爸爸瞧。於是,他照著父親的字,天天專練橫、豎、點、撇、捺。練了兩年,他拿筆劃給爸爸看,爸爸不吱聲,媽媽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很歡喜,立即回書房,天天專練鉤。又練了兩年,他拿鉤給爸爸看,爸爸仍是不吱聲,媽媽說有點像“銀鉤”了。這時,王獻之才開始天天練字。同樣練了兩年,他拿字給爸爸看,爸爸還是不吱聲。爸爸見他寫的一個“大”
字,有點上緊下鬆,便在下麵加一點,成了個“太”字。
王獻之把字拿給媽媽看,媽媽仔細地看了三天,才把所有的字看完。她指著那“太”字下邊一點,對兒子說:“你練了兩年字啦,隻有這一點像你爸爸的!”王獻之聽了,驚得把口張開,很久也合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