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觀察
作者:蔚 藍
在美國西北大學以及其他數百所院校,教授們為學生配備了手持式應答終端機。比爾•懷特教授班上的學生們都得到了一個手掌大小的無線裝置,它的外形頗似電視遙控器與計算器的混合體,毫無多餘的娛樂功能。學生隻要攜帶它進入教室,懷特就知道學生來上課了。這個遙控裝置也被稱作課堂應答係統或個人應答係統。
工作原理
每部應答器都有不同的頻率,分配給不同的學生;按動數字鍵,確定答案,然後發送信號;問詢軟件整理出各項數據資料,教授根據顯示的數據即時生成的圖表做出評估報告,同時將數據存儲,用於判定分數或者留備他用。
師生互動
在美國西北大學,有30餘名教授在課堂上使用應答機。作為工程學專業的教授,懷特是大約6年前首批使用應答係統講課的教師之一。他說:“在促動學生學習方麵,應答機不算什麼新技術,它僅僅是課堂教學手段的一種,還有視頻剪輯、來賓講座,或者啟發學生進行思維分享等其他方法。”他認為,學習方法應該因人而異。
懷特教授班裏的學生們認為,教授講課最突出的特點是經常展示調查報告,這些報告完全是通過個人應答係統得出的結果,這樣他們可以知道同班同學的見解是否相同。另外,學生們也認可這種匿名答題(教師知道每個人的回複,而他人不知曉)的做法。
“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少數,就會不願意發言,一旦發現自己不是唯一的,發言就多了。”懷特說。
學生還可以用它來完成作業,即通過按動麵板上的數字鍵來回答選擇題中的答案。如果對當天講課內容有疑惑,學生可以用它隨堂向老師提問,不用再像以往那樣舉手詢問老師。
波士頓學院拍攝了名叫《個人應答係統的使用》的專題片。專題片裏,教師們給出了多項使用該設備的理由,“波士頓學院的學生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個性積極向上,主動融入課程。答題器的使用更使他們的特點得到發揮。”
教學案例
經過近10年的教學實踐,教師和學者們秉承創新教學手段,活用創新教育技術理念,使用課堂應答係統對多個學科進行授課。
文學
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伊麗莎白•卡林福德博士教授英國文學課。她利用課堂演示係統的多媒體功能,創建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的場景,配合同一時期的散文、歌曲及藝術作品。今年秋季開學,又進一步加強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即通過無線應答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課堂的即時回複結果顯示在屏幕上,教師可以立即知道學生是否理解了課程內容、掌握了複雜的概念。而每個學生也可以就個人答案與班裏其他人形成對比。這樣,學生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在哪些方麵進行強化。
進行到課文分析和閱讀理解部分時,所有的意見都可能是答案,無所謂“標準”。例如,對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 To be or not to be),她給出幾種朗讀方式,讓學生經過對比,選擇哪種讀法最能表現當時的人物心理狀態。或者她詢問學生:“對《傲慢與偏見》小說中的人物夏洛特•盧卡斯,她最終的婚姻抉擇該如何評價?是唯利是圖?是慎重的?還是合法的墮落?”事實上,這些即時應答,最能挑戰學生個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而不必像對待法律條文一樣教條地接受教授的觀點。
護理學
在範德比爾特醫科大學的護理學院,包括學校各個年級在內的208位學生都持有這部稱作“應答器”的遙控裝置,信息發送到教室前麵的接收機。營養師婕咪•波普在課堂上詳述了肥胖、蛋白質、糖類與飲食之間的關係後,她停頓下來,請聽眾做出選擇。這位助教發現,應答器很適合詢問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個人偏好問題。如洗手,5%的學生承認當天隻洗一次手。“這類即時信息能夠了解情況並更好地指導,如果依靠學生舉手表態,沒有人願意回答真實情況,特別是在同齡人麵前。”波普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