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如果不讀研,現在是否更好?(1 / 1)

7.如果不讀研,現在是否更好?

研究生種地:錯在哪裏?

“很難用yes或者no來回答。”他說。

苗衛芳考上研究生多少有些偶然。2007年夏天,一位教英語的同事抱回一摞資料,興衝衝告訴他自己要報考河北大學曆史學研究生。他覺得這是“挑釁”。“教英語的都能考曆史學,我教曆史為什麼不能考?”

那位同事未能通過筆試,而37歲的苗衛芳卻“陰差陽錯”考上了。他頗為得意地在文章中寫道:“多年讀書的積澱,八年自考的經曆,使我答起卷來如行雲流水一樣自如。盡管考前我根本沒有複習,更沒有參加考研補習班。”

複試時,老師隨口感歎了一句:這麼大歲數,將來找工作會很難啊。“我當時不知道。進了研一就知道了,上屆師兄好多都沒找到工作。這個專業是偏學術性的,不好適應社會要求。”他說。

但研究生的3年是他迄今最愜意的時光。在他的小說裏,主人公默念著“高級知識分子”這個詞無數遍。“最終,‘高級知識分子’這個意念如同充足了氣的熱氣球,再也無法壓抑,氣勢衝天地向空中升去。”

那些“年輕得讓他無法忍受”的同學在通宵達旦喝酒搓麻上網,苗衛芳則堅持每天上晚自習,學英語,寫小說。研二開學時,他東拚西湊籌來一萬元,自費印刷了1000冊《二月蘭》,在校園裏擺攤售賣。賣掉了百八十本。這個成績他已經很滿意了,並且校園裏還賺來了一些粉絲。如今想起來他仍然嘴角帶著笑意,“說真的,這事還挺有意思的。”

大齡研究生並非隻他一人。同級同學裏,他發現一個比他還大一歲的,這很是讓他感到安慰。與苗衛芳一窮二白不同的是,這些人到中年的老學生們入學前多在體製內有份穩定的工作,他們也希望通過讀研,試圖給困頓的人生尋找一次轉機。

直到參加麵試前,苗衛芳才把考研的事告訴家裏,父親並不在意——對他來說,成考,自考,考研應該都差不多。直到要辦理戶口遷移時,苗風山才反應過來:兒子要離開柳樹溝,變成“國家的人”了。在柳樹溝,雖然大學生並不稀奇,但研究生還是曆史上頭一回。“這回是正兒八經的學校,不是過去那些雜牌軍!”父親跟村人說。在鄉鄰麵前,他誇下海口:“公辦學校裏老師的學曆還不如我兒子,他將來前途肯定差不了!”

村人的眼神裏開始有了些“小小敬畏”。“但他們是在觀望,你好起來就巴結你,不好的話就踩你。”苗衛芳分析。他也聽到一些在外見過世麵的人的評論:考上也白考,大學生畢業都找不到工作。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