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考察(修改)(1 / 2)

當張青坐上小車時,他這才知道原來此次下基層,隻有他們三個人,他原本還以為是一群人呢。

開車的是記少雅,張青一個人坐在後座。

等他們順著熟悉的公路一直朝前行駛時,張青這才知道原來這是朝他老家的方向駛去。

“張青,我們今天要去稻花村考察。稻花村是你的老家吧?”記良哲問道。

“是的,書記,我老家就在稻花村,我父母很早就從這裏搬了出去,說實話,我對這裏印象不深。”他很小就離開了老家,自然對印象中的老家印象不深,即使偶爾被家人帶回來,也隻是走馬觀花似的走上一圈。

“你對發展稻花村有什麼辦法?”記良哲問道。

張青笑道:“書記,稻花村地處窮山溝,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那裏走出來,來到大城市謀發展。至於怎麼發展鄉鎮,這個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對於稻花村,我的想法就是順其自然,那裏的年輕人都想到外麵的世界闖蕩一番,見識一下世麵。”

記良哲點了點頭,又問道:“如果我們不努力發展當地的經濟,那你說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讓當地的百姓富裕起來。”

“有計劃的輸出勞動力。我們以政府的名義和那些用人單位談工資談條件,保證我們輸出的勞動力不會被企業欺騙。”張青淡淡道。

記良哲睜大了雙眼,目光一沉。對外輸出勞動力,這倒是不錯的建議。

“隻是這樣一來,糧食安全就沒有保障了。”記良哲小心翼翼問道。

張青搖頭道:“書記,糧食安全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偽命題,其實那得從錯誤年代開始,我們就產生了錯覺,我問書記一句話,你覺得海南省麵積和台灣麵積哪個大?”

“台灣大一些。”

張青點了點頭道:“沒錯,但你要知道台灣的人口是海南的兩倍多,台灣餓死過人沒有?沒有,所以那個錯誤年代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延續了一代人,我想說的是其實那個年代的饑荒並非是耕地麵積少的問題,而是錯誤的政策,養多一頭豬就說要割資本主義尾巴,這就是導致糧食生產沒有保障的根本原因。現在不同了,一切放寬之後,糧食生產年年豐收,但你要知道糧食豐收的背後是什麼嗎?那就是農民雖然增收但不增加收入啊。如果農業生產能賺錢,自然有更多的農民願意投入,但賺不了錢農民就會進入城市打工。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引導農民進入城裏打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記良哲睜大了雙眼,在九五年那會政治氛圍尚處在禁錮期,要是張青這話放在前幾年就會被視為異類分子,是要受到黨記處分的。

記良哲細細一想,張青說得還是有不少道理的。

記良哲目光一閃,隨意問道:“玉麟縣有些窮山溝,你覺得要想解決窮山溝的農民收入問題,政府該怎麼做?”

張青輕歎一聲道:“窮山溝的都是四十五歲的中年人和老人,他們即使進到城裏也不知靠什麼謀生。政府應該想盡辦法引導他們種植一些能賺錢的作物,能從窮山溝走出來的就讓他們走出來,不能走出來的也好讓他們有個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