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原則。這是在中國與俄羅斯構建平等互信、麵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時率先提出的。鄧小平早已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曆次代表大會報告中,都一再強調中國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還曾嚴正聲明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
習近平2014年7月15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上再次指出,中國外交有原則、重情誼、謀公正。對大國關係,中國主張不衝突、不對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贏,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奉行結伴而不結盟的方針,行之有效,成就斐然,影響深遠。目前中國與七十多個國家結成夥伴關係。不結盟而能戰略協作,這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係中的一大創舉。
5.包容互鑒、多樣性原則。我們早先提出了多樣性原則,黨的十八大更以包容互鑒的提法加以豐富。多樣性與包容互鑒,兩者是互聯互通的,相互尊重是前提。中國領導人一再強調,要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各國都有權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製度、發展戰略和生活方式。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間不能隻有一種顏色一樣,世界上也不能隻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製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應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樣性。世界發展的活力恰恰在於這種多樣性的共存。
習近平2014年3月27日進一步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動力。推動文明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他在談到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時,提出了著名的“鞋子論”。[1]
值得一提的是,較之求同存異,包容互鑒的內涵有新發展。對於“異”,不僅“存”之,而且可“鑒”。
6.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原則。這是從冷戰時期中國與蘇聯關係中得出的經驗教訓,是中國領導人確定改革開放方針之時於20世紀80年代著重闡述的原則。鄧小平1989年10月31日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時說過:“不去計較曆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並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這樣,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用這樣的思想來處理國家關係,沒有戰略勇氣是不行的。”
習近平2014年7月9日詳盡而中肯地談到中美關係時指出:“中美兩國曆史文化傳統、社會製度、意識形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各異,雙方存在不同看法、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和摩擦在所難免。中美是兩個各具特色的國家,在很多方麵肯定有差別,有差別才需要溝通和合作。我們雙方應該堅持從大處著眼,把握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總目標,認清兩國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不把自己的意誌和模式強加於對方;應該善於管控矛盾和摩擦,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建設性方式增進理解、擴大共識。隻要我們雙方堅持相互尊重、聚同化異,保持戰略耐心,不為一事所惑,不為一言所擾,中美關係大局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當然,處理國家關係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並非無視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在當今國際舞台上,意識形態鬥爭不僅存在,而且有時非常之激烈,非常之尖銳。推行強權政治的人從來沒有忘記將意識形態作為侵略擴張的武器,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對別國搞“顏色革命”是屢見不鮮的。
我們不把自己的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這一原則還體現在黨際交往之中。
7.麵向未來原則。這個原則被鄧小平稱作“卓識遠見”。他在1984年3月25日對來訪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說:“去年我們兩國的領導人在東京作出了一個具有卓識遠見的決策,就是把中日關係放在長遠的角度來考慮,來發展。第一步放到二十一世紀,還要發展到二十二世紀、二十三世紀,要永遠友好下去。這件事超過了我們之間一切問題的重要性。”他接著又說:“看得遠些、廣些,有利於我們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不是隻對一方有利,而是對雙方、對兩國、對兩國人民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