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麵料辨識的服裝材料學教學方式改革探索(1 / 3)

基於麵料辨識的服裝材料學教學方式改革探索

教育時空

作者:李曉強 楊紫月 邱華

[摘 要]服裝材料學作為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必修課,其課程體係與教學方式需要向更適合該專業的藝術生的方向進行創新和發展。針對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學生,突出麵料辨識在課程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服裝材料學教學體係,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整合新型教學手段,優化教學考核形式,為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提出合理可行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麵料辨識;藝術生;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019-02

前言

服裝材料學是一門研究各種服裝材料的組成、結構、性能及服用價值的科學。它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是一門涉及紡織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市場學、人體工學等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1]服裝各專業的學生都需學習這門基礎平台課,為其後的專業學習奠定知識基礎,該課程也是培養現代化專業人才的的關鍵課程。各大高校為改革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如:提高課程中學生實踐的比重、加強多媒體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動手和創造能力等。隻有圍繞課程體係和教學內容不斷進行創新,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2]但是,根據招生和各專業教學側重點的不同,《服裝材料學》課程會麵向工科類、設計類以及藝術類的學生同時開設。由於各專業學生的知識基礎、基本素養各有側重,因而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必須針對不同的專業和學生,有目的的規劃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重點,特別是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上,要考慮各類型學生的素質特點,在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多加研究。

1.改革傳統教學體係,激發藝術生興趣點

(1)傳統教學體係分析

《服裝材料學》課程內容包括紡、織、染整個範圍,內容極其廣泛,學生和教師都不易抓住重點,對於服裝設計與工程的藝術類學生來說,他們沒有相關物理化學知識背景,缺乏必要的工程背景的知識訓練,接受起來難度較大,效果也很不理想。[3]過多過細地介紹原料的基本性能反而會抹殺學生的創造性。純理論課程的學習也無法突出設計類學生的專業優勢,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體係即纖維→紗線→織物→麵料的四段教學體係,前三段集中在基礎知識點的傳授,內容枯燥。而藝術類學生最想知道的是這門課和自己的服裝設計有何重要聯係,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使用麵料。

因而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創新教學體係,改變教學策略和側重,選擇性的忽略某些細節,特別是一些不直觀的、專業性很強的內容,如纖維的化學組成、微觀結構,衣料的染整工藝等,而更多地強調與服裝設計和加工密切相關的知識,如材料的識別與選用、材料的服用性能、加工性能以及造型特性、材料與設計的關係等方麵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材料學課程的時候,能夠與其創造性思維緊密聯係。[4]

(2)創新教學體係探索

建立新的教學體係不是對原體係的全盤否定與逆化,而是重點突出麵料與服裝設計的關係,以此為核心展開教學。在服裝設計與麵料關係的探索基礎上,依次對麵料的外觀、質地、性能進行研討式教學,再引導學生對麵料性能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弱化相關回潮率、纖維的耐化學藥劑性能、紗線加撚等理論抽象性過強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選用常見、常用的麵料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先進行認知學習,然後再以提問的形式進行啟發與考察式教學,在學生討論學習這些麵料特性的決定因素後,對纖維、紗線的性質與結構進行基本知識的講解,起到鞏固作用。

這種以麵料辨識為基礎的教學體係突出了服裝材料學教學的核心目的,即掌握服裝材料知識,為將來的設計打好基礎。以麵料辨識為基礎強化了材料學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的鍛煉,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這門課程的意義與精髓。但同時也保留了原教學體係中對纖維、紗線等較抽象的理論的講授,更體係化的將知識脈絡展現在學生麵前。該教學體係的探索經過了漫長的實踐過程,在實踐中,學生的興趣明顯提升,教學效率也有顯著提高,但該體係的改革探索仍需繼續完善和優化。

2.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整合新型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是反映教學質量的重要平台,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手段和技巧的組合,具有可操作性。選擇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5]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改革服裝材料學課程的重點,麵料的辨識是實踐性教學的支撐環節,這裏並不是將麵料辨識抬高到決定服裝材料學教學成敗的高度,但在教學中,我們都知道其意義與作用是顯著的。服裝材料學課程看似內容繁雜,但教學重點明確,且大部分知識具有內在聯係,因此,授課教師隻要做到圍繞教學目的,優化篩選知識點,突出教學重心,講授主次分明,就能使學生抓住重點,減少直至消除對本門課程內容繁雜的偏見。[6]對藝術類學生來說,形象化的認知,互動式的學習,研討式的交流可以讓他們在生動輕鬆愉悅的氛圍下就基礎知識進行較好的學習與理解。同時在實踐性教學模式與現代化教學手段方麵也應有所創新。具體陳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