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化軍隊改革需要的“四種人”(1 / 2)

深化軍隊改革需要的“四種人”

科學論壇

作者:於賀濤

[摘 要]在深化軍隊改革的大潮中,不同層次的人群都有各自不同的站立點,軍隊改革不是哪一個人的改革,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實踐,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深化軍隊改革進程中值得讚美喝彩的四種人,他們對深入推進軍隊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深化軍隊改革 四種人

中圖分類號:E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315-01

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後,難免會觸碰各種利益的糾葛,受到各種藩籬的阻礙,遭遇各種已有政策製度的限製。不同層次的人群在各自不同的站立點上,或拍手叫好、或隔岸觀火、或懈怠敷衍、或逆流自退,但無論是誰,都無法阻滯曆史決定的改革大勢。在眾生相中,至少有這麼幾種人值得點讚喝彩。

一、思想大膽甚至於怪誕的人

波蘭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40歲時提出日心說,並經過長年觀察和計算完成了《天球運行論》。這是一個前所未聞的開創新紀元的學說,對於千百年來學界奉為定論的托勒密“地心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改革本身就孕育著變化,包含著吐故納新,必然要著眼新的情況和形勢提出新的認識。那些自以為是改革派,卻傳統、死板、爾語吾隨的人,其實不是真正的改革派,也難以為改革貢獻什麼別樣的智慧。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就曾說:“不會思想的人是白癡,不肯思想的人是懶漢,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算是一個力量無比的人。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他們也許不是什麼專家學者、大師領導,但他們卻在自己工作的一個領域有一點改進的思考,有一點獨到的想法,有一些周全的思想。身處基層當然更了解基層,戰鬥在戰鬥力一線的官兵往往對戰鬥力的生成有獨特的認識,對約定成俗卻深受其害的鎖鏈束縛最無情,迸發的思想也更符合規律、切合實際、利於執行。零散的話語,可能並不嚴謹、係統,但卻能折射出一種判斷,彰顯出一種思考。

作為領導機關,必須摒棄固執的偏見,無情的嘲諷甚至打壓,吹毛求疵的求全責備,更多的為他們打開思想桎梏叫好、提出參考觀念叫好,有效鏟除隱藏其中的和平積習和虛功假招,不斷厘清對現代戰爭的認識,引領官兵對一些共性認識的重新認識。

二、敢於直言、善於進諫的人

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征,輔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應該說,軍隊改革不是哪一個人的改革,需要千千萬萬的人的參與、投入和付出。鄧小平同誌講過:“七嘴八舌不可怕,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唇槍舌劍、直指要害的諫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而不言、言不由衷。為什麼有的領導機關到基層調查了解情況,聽不到伏貼地氣的心聲,找不到淳樸客觀的答案,發現不了鶴立獨行的異見?個中原因之一也是當今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少了,敢於直言的人少了。因此,對那些大膽講話、敢講真話、坦露真心的人,理應送上幾個“讚”,至少他們對黨的事業是忠誠的,對本職崗位是熱愛的,是我們可信的、有責任心的戰友,相比那些事不關己、得過且過、明哲保身、唯唯諾諾的同誌不知要強多少倍。

敢不敢直言進諫,體現的是一種膽量、勇氣和責任;會不會進諫,體現的是一種智慧、能力和藝術;真不真正納諫,體現的則是一種明智、涵養和胸懷。魯莊公聽曹劌“三鼓而竭”之見,贏得長勺之戰。齊將田忌不在乎孫臏殘疾,采納其“批亢搗虛”之謀,而獲破魏之功。

然而,實際工作生活中,也有些人聞諫如聽風,不以為然,束之高閣,缺乏誠意;有的表麵點頭附和,實際上卻也把進諫者狠狠地腹誹了一把;有甚者聞諫則生隙,動輒怒發衝冠、惡語相加,令人敬而遠之。相對同一個層級而言,對上負有進諫的義務,對下更有納諫的責任。對進諫者,就應放開耳朵去聽,無論對的錯的、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廣進諫言,不無裨益;還應有選擇性地用,對新思想、金點子、好把式,結合實際加以運用、改進工作,並給予相應的鼓勵和獎勵;尚有一些缺憾不足的諫言,更應不厭其煩地解答,以糾偏正向、統一認識、激發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