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守兒童研究綜述(1 / 3)

留守兒童研究綜述

理論廣角

作者:鄭在勇 施鴻金 周星 田軒瑜 唐利琴 趙四梅 駱進

[摘 要]為了進一步加深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認識,對2014年以前國內關於留守兒童的文獻進行了全麵深入的研究。研究顯示,盡管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多學科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漸規範化。但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缺乏係統性、整體性,研究中的結論存在一些矛盾,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還很多。要明確留守兒童的概念及其內涵和外延,準確把握全國留守兒童總體狀況,製定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指標體係,以便準確地掌握情況、了解問題,為製定對策提供必要的依據。

[關鍵詞]留守兒童;監護人;戶籍改革;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390-02

一、開展研究綜述的背景

2013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為2.89億,其中,流動人口為2.45億,比2010年增加2400萬人。據全國最新婦聯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有留守兒童6102.55萬,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1.88%[1]。留守兒童的研究涉及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製度、心理健康等領域。

二、留守兒童相關研究進展

1.留守兒童研究文獻概況

在中文文獻中,留守兒童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的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出國留學或工作而留在國內的孩子,與當前意義上的留守兒童並不相同。當前意義上的留守兒童概念出現在90年代後期。而留守兒童現象受到廣泛關注,則是進入21世紀以後的事情。這一點從以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研究文獻的數量變從1994年到2000年,有關留守兒童的研究和報道僅僅隻有5篇,2002年以後逐步增多,進入2004年以後,相關研究和報道則大幅度增加。在研究人員方麵葉敬忠、段成榮等發表了大量相關文章;西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對於留守兒童做了大量的研究,關於留守兒童的期刊文章也迅速增加,僅2013年已經高達4000多篇,留守兒童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留守兒童產生原因

繼1951我國第一部戶口管理條例出台後,1958年1月全國人大員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一次明確將城鄉居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形成了我國現行戶籍管理製度的基本格局[2]。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然而由於戶口限製他們卻無法解決孩子在城市上學的問題。在陌生的城市,家長們要忙於掙錢,無法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顧及孩子的生活學習[3];有些家長也希望孩子能留在農村陪伴留守的老人們,所以很多孩子被留在了農村。

3.留守兒童的監護狀態

學術界較為認可的留守兒童分類方法是把留守兒童按監護類型分為四種類型:單親(母親或父親)監護、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上代(親戚或鄰居)監護、同輩(哥哥姐姐)監護。

4.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

林宏在其文章中提到:留守兒童因親子分離、離異家庭增多、代養人文化素質偏低、學校周邊環境幹擾等原因較一般的孩子有明顯的厭學、逃學傾向[4]。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與父母在家的兒童的成績並沒有明顯差異,父母外出打工時間的長短對留守兒童的成績也無明顯影響[5]。

有學者發現留守兒童的學業適應性較低,具體表現為學習成績差而且遲到的現象增多,但同時留守兒童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情況比較好[6]。這可能是由於隨著父母的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再次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由於每人監管,自己無法克服愛玩、懶惰的天性因而發生遲到等現象。

5.外出務工父母的教育觀念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農村的勞動力進入城市,思想觀念必定發生改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把看待一些社會現象,不能正確處理他們與城市的一些矛盾,他們的觀點必將給留守兒童們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在外出打工快速賺錢和投入長時間、高額費用讀書之間,很多學生初中畢業便輟學外出打工。這種過於經濟性、片麵性、短期性的思維決策是缺乏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的[7-9],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這些外出務工的青年很難跟上社會的步伐,最後很容易有淪為社會的最底層。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8年我國初中便輟學外出打工的青年高達140萬(國家統計局2010,轉引自牛建林[10])。牛建林等還發現農村外出打工對在校學生輟學有吸引和示範功能。段成榮等發現進入初中階段後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1],而且初中輟學者更有可能外出務工[12]。如此龐大數量的輟學青年流入城市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呂利丹等通過分析地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各年齡段的在校比例均低於農村非留守兒童[13],留守兒童是輟學的高風險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