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木同觀藍天:張氏家族五代保護古樹
開篇
謹遵祖上的教誨,陝西省勉縣漆樹壩鎮張家橋村張氏家族曆經五代,依然在保護著一棵曾救過他們祖輩性命的古樹。如今,古樹已經700歲了,67歲的張彩蘭老人希望等她和老伴百年之後,能夠長眠樹下。
700年古樹根係蔓延十多米
4月21日,在勉縣漆樹壩鎮張家橋村一處山腰,《華商報》記者看到一棵參天大樹立在路邊,部分根係裸露在地表,蔓延十多米。古樹前的碑文顯示,古樹已700歲“高齡”,學名栓皮櫟,村民稱之為橡子樹。漢中名小吃——橡子涼粉,便是用這種樹的果實做成。古樹近40米高,3人合圍才能勉強將樹幹抱住。
這棵樹伴著現年67歲的張彩蘭老人長大。而老人一直拒絕下山,除了習慣這裏外,更重要的是,從她記事起,母親便告訴她:要世代看管好門前的這棵樹,這棵樹和張家的淵源,到張彩蘭已經五代人了。“我小的時候,母親常常帶我去看房後麵的古樹。”張彩蘭說,那個時候這兒不是一棵樹,而是三棵,“兩棵榆樹、一棵櫟樹,那時候已是3個人合抱的大樹。母親常常帶我去古樹下玩耍,還告訴我這古樹有年代了,尤其那棵櫟樹每年收很多橡子,橡子粉能吃又能賣錢。”
“母親說,他們祖上是四川人,明代時三弟兄一起遷來這裏。來此之後,就是靠橡子粉糊口,弟兄幾個才生存了下來。因為橡子樹上的果實曾幫助他們度過艱難的歲月,是祖先的救命樹,前輩人傳下來要世代保護這些樹,任何時候不能破壞。”張彩蘭老人說。而40多年前,張彩蘭的老伴張家友也來到這裏,與妻子共同承擔起保護古樹的職責,今年張家友老人已經77歲。
母親曾因兩棵古樹被砍流淚
張彩蘭告訴《華商報》記者,因為曆史原因,另外兩棵古樹已經被砍伐,如今隻剩下一棵櫟樹。
“保護古樹的事,母親非常在意,我清楚地記得,在我長大成人後,母親為這幾棵古樹流過三次淚。”張彩蘭說。第一次大概在1953年,勉縣有人砍去了一棵榆樹,母親為此流過一次淚,說違背了祖先的意願;第二次是上世紀人民公社時期,當時的漆樹壩公社因為要蓋房,又砍了一棵榆樹,那一次母親更是大哭了一場,在靈前向祖先訴說沒有保護好大樹;第三次,就是在母親2000年臨終前不久,當時已93歲的她從漢中回來,專門到山上拜祭剩下的這棵古樹,母親流著淚,告誡子孫後代要保護好古樹。
老人多次上書政府保護古樹
為了保護古樹,張彩蘭的老伴張家友曾多次找到上級部門,希望能對這棵古樹加以保護。為此,他曾經寫過7封信給當地政府,直到2008年,這棵樹被列入縣誌。2010年,張家友老人再次聯係漆樹壩鎮政府和縣林業局,2014年冬天,相關部門終於對剩下的這棵櫟樹實施了立碑保護,列入了古樹名錄。勉縣林業局每年還派專人為古樹防蟲。
而《華商報》記者從勉縣林業局了解到,張家友老人為了那棵樹,曾多次到林業局申請,挨著部門找,就想給古樹掛個牌子,比自己家的事情還上心。
張家橋村村主任張成忠說,2014年年底,護樹的石碑和立碑用的水泥拉到山下後,張家友老人幫著抬水泥,6個人抬了4個小時,才將材料抬上山,“這麼大年紀了,真是不容易。”他還說,村上曾多次上門勸說倆人搬下山居住,兒女也經常催促他們下山,均被老人拒絕,“我們老了,就喜歡住在這裏,看著這棵大樹。”張彩蘭說,他和老伴已經給兒女們交待過後事,“我倆死後,一定要把骨灰埋在剩下的這棵古樹附近,與古木同觀藍天。”
(摘自《華商報》 本文作者: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