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療”的五大誤區(2 / 2)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也是要辨別不同人的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按照每個人的個體情況來安排食譜。有些人應少吃紅肉,有些人則適宜多吃紅肉。有些人適宜多吃燕麥,有些人則不適宜多吃。如果一個營養師給什麼人都推薦同樣的食譜,那隻能說,他不是個合格的營養師。

誤區四:營養學就是食療的學問

由於國民對營養學了解甚少,很多人以為營養學就是食療的學問。

食療是我國傳統療法之一,形式為飲食,但並不拒絕加入各種藥材。從食療的書籍來看,很多都是添加中藥材的,至少也要用藥食兩用的食材。至於雞湯或大米之類,主要是作為載體來使用的。國內外開的食療餐廳,也都要加入各種中藥材來起作用。不吃任何藥材,完全靠長期日常飲食來改善疾病的做法,雖然在國內外都很提倡,但見效時間通常會長一些,已經不是人們所期待的那種快速見效的食療了。

營養屬於預防醫學,它主要關心的是如何通過平衡的營養成分和保健成分來維持健康,並減少患各種疾病的風險。營養學也關心如何通過飲食和生活調整來控製慢性疾病,比如控製血糖、血脂等,如果做得好,長期來說有可能逆轉疾病指標,減少藥物用量甚至停藥。但這種飲食調整都不是依賴一兩種食品的,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誤區五: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醫的說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終生無法治愈。這話顯得很客觀,但聽起來不太爽,遠遠不如一個偏方就能搞定的說法那麼讓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聽說什麼藥能根治糖尿病,有人永遠會追捧,趕著去上當受騙,盡管內行一聽就知道是騙子的話。

飲食也一樣。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是吃出來的,也的確可以用飲食的方法令其明顯改善,不過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來的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毫無例外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長期營養失調的結果,怎麼可能指望用一種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決問題,當然是要全麵改變飲食習慣,平衡營養,增加運動,調整起居,消除病因。隻要能堅持健康生活,這些吃出來的病自然會逐步改善。

問題是,如今人們的心態都很浮躁。不願意堅持服藥,也不肯調整飲食、堅持運動,更不想堅持健身,總是夢想一種食物把什麼都搞定。“大師”說了,隻要吃了生茄子,天天吃幾個豬蹄子也沒問題。這話多順耳、多令人興奮啊!相比之下,營養專家說,要控製油脂,控製肉類,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糧豆類——這些話顯然聽起來缺乏吸引力。也難怪營養谘詢業在我國至今沒有任何地位,靠營養谘詢也很難謀生。看看那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減肥產品,隻要說“不需要節食也不需要運動”,肯定會大受歡迎。但是,不管住嘴,也不邁開腿,減肥的成果能堅持嗎?一輩子吃減肥藥可能嗎?這些用腳後跟思考都能明白的道理,在商家富有誘惑力的忽悠之下,就被消費者完全忽略了。

如果國民能多一些“健商”,少一些浮躁,切實改善自己的日常三餐,控製血壓、血脂和血糖就會容易得多,吃出來的病就能真正地吃回去,而不是吃出新的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