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大夫不太敢開 產業規模落後日韓
頭版
作者:李洋 李珍
六味地黃丸、逍遙丸、藿香正氣丸……這些耳熟能詳的中藥我們並不陌生,可很少有人知道,它們都是“經方”,是中國古代醫家經過近兩千年的臨床檢驗得來的經典名方。
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一股經方熱潮,日本以經方為基礎開發出的200多種現代製劑行銷世界,在韓國、歐美及澳洲,經方也備受關注。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經方製劑卻發展滯後,隻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很多中醫,尤其是年輕中醫不會用、不敢用經方;不少中醫院經方的使用比例也僅為20%—30%。本是我國古代智慧結晶的經方為何會遭遇“外熱內冷”?怎樣才能讓它們再現活力?為此,《生命時報》邀請多位中醫界專家共同探討和思考。
“千古名方”用的越來越少
“按照目前中醫學界比較普遍的說法,經方主要是指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所記載的方劑。後來,也把一些組方巧妙、療效確切的經典方劑稱為‘經方’。”雲南中醫學院王誌紅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自漢唐以來,中醫方劑一共有61739方,但最基本、最有效的基礎方還是經方。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經常把經方作為母方,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化裁出一係列方劑。因此,有人說,如果把中醫看作一棵參天古樹,經方就是根幹。“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方就開始麵臨臨床應用不斷萎縮、服務範圍日漸狹窄等問題。”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慶國說。
據資料顯示,我國大型中醫院的經方使用比例僅為20%—30%。“我在臨床上很少用經方,甚至連20%都不到,隻有不得已才會用。”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中藥係教授常章富說,現代人的疾病和古人不太一樣,用一個方子治很多病,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以經方為基礎,再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加減藥方,組成新的方子,這樣的情況很多。”
在藥店,也不難看出經方受到了冷落。一位上海中醫說,在中藥房,常常能見到由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等十多味藥組成的方子,卻很難見到一張地道的經方,甚至連桂枝、柴胡、石膏、大黃等,都不太容易買到。而在高校,《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教學課時也由建國初期的二三百學時,壓縮到了目前的50—70學時不等,還有不少學校將它納入非必修課程之列。
老百姓對經方也知之甚少,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十人,大多數表示不清楚,接近一半的人“從來沒聽說過經方”。
正當經方在國內受到冷落的時候,國外卻十分重視經方研究,甚至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經方熱”。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黃煌說,日本將許多經方製劑納入了醫療保險,其臨床及藥理研究也深入細致。以經方為基礎的日本漢方,開發出了上百種現代製劑行銷世界,漢方化妝品、保健品更是受到熱捧。有數據顯示,日本漢方製劑目前已經占據了80%的國際市場,韓國占10%,中國的份額卻僅占3%,其中大半還是廉價出口的原料藥材。“不僅如此,還有900多種中草藥項目被外企在海外搶先提交了專利申請,中醫藥的市場化、產業化受到重大挑戰。”一位業內人士說。在歐美以及澳洲等地,經方也同樣受到高度關注。
中醫精粹緣何被冷落
經方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多年來,卻沒有像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得到弘揚發展,甚至很多老百姓都沒有聽說過,出現了“國內冷國外火”的現象,這在幾位專家看來,背後的原因十分複雜。
首先,應用經方對施治者的水平要求較高,很多中醫不夠自信,不敢用經方。經方的特點是藥味精當、配伍嚴謹、療效確切。在王慶國看來,現在這些反而成了導致經方受到冷落的“缺點”。藥味精當意味著用藥少,利潤更薄;配伍嚴謹則表明一旦不熟練,配伍掌握不好,就可能良藥變毒藥。再加上現在醫患關係較為緊張,許多醫生怕用不好產生不良反應導致醫療糾紛,索性不用了。“現在中醫界存在自信不足的現象,一些醫生盲目崇拜西醫,辨證論治水平下降,辨證不準,所以不敢大膽地使用經方。”王誌紅說,還有一些中醫受西醫理論的影響,用西醫的理論指導中醫的臨床用藥,難免會偏離辨證論治的精神,使用經方的幾率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