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古方,我們為何用不好(2 / 2)

其次,宣傳力度遠遠不夠。中國傳統醫學技術的傳授比較保守,經方在嚴格的家傳和師承製度下,不僅無法大麵積推廣普及,而且各家的應用經驗不斷失傳。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教授指出,經方在國內並非不火,“國內科班出身的中醫,很多都會用經方加減來組方。但由於宣傳力度不夠,很多老百姓並不了解經方。”

第三,高校教育不足導致後備人才欠缺。王慶國感歎,現在學校一般不開設專門的經方理論學習和應用課程,學生很難對其做到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因此在臨床中不會用、不敢用經方。而從事經典教學的一些老師也長期脫離臨床,講解過於理論教條化,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經方的興趣。

第四,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持力度不夠。“目前政府對西醫的支持力度更大,人們看病多數會首選西醫。中藥複方製劑的開發和應用由於成分複雜,研究難度大,所以市場開發比較緩慢。”王誌紅告訴記者,在這種大環境下,經方的發展與傳承自然也受限。

此外,也有專家認為,經方用藥少而精,少的僅兩三味,多數是七八味,對患者來說更加經濟實惠。可是,有個別醫院和醫生,為了追逐經濟利益,不願意開經方。

要將經方發展為文化商品

目前我國經方產業的現狀,亦如中醫在我國的境遇一樣,在西醫衝擊和自身發展受限的雙重困難下,很多人不太“信任”中醫,這是很多專家不願看到的情景。“如果熟悉經方就會明白,經方在古代所治的病,多是今天的常見病。古今疾病譜雖然有所改變,但隻要靈活運用經方,完全可以適應現今的健康需求。”王慶國介紹。也就是說,古代經方在今天仍有很大魅力,如何能古為今用,將經方和中醫的精髓傳承發揚,是我們需要深思的。

對於經方使用減少的現狀,王誌紅提出,國內中醫大多會根據患者病情,結合臨床經驗靈活加減用藥,很少死板地套用經方。但經方辨證論治的精髓不能丟,這是中醫智慧的體現。

經方的繼承與發展也離不開對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在這方麵,鄰國日本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盡管西醫在日本的發展也大行其道,但日本人還是對中醫有著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感。日本人更願意選擇中藥,日本幾大著名製藥商,都將開發中成藥、中草藥作為重點,把現代製藥設備和技術應用到漢方藥的製備上,通過技術創新,將經方開發成更加符合現代人需要的產品。此外,日本對漢方藥產權的重視和保護,包括產品研發保護和市場保護,都值得借鑒。有關資料顯示,日本已搶注了張仲景210個經方專利。

對此,溫建民表示,日本不但將中醫推廣作為一種文化,還將其變成商品在全球銷售。如此一來,中藥的價值成倍提高,知曉度也越來越高。這種推廣,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經方不但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支持,還需要一批真正了解中醫文化、善於經營、懂得營銷和推廣的優秀企業家,來把經方做成一種文化在全世界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