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母怎樣給孩子做榜樣(1 / 1)

不在背後說人壞話 錯了就要真誠道歉

養育後代

作者:郭靜超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們不遺餘力。但許多父母忘記了,自己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關係、家庭關係更是孩子認識社會,學習融入社會的第一課堂。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懂得尊重和愛?近日,美國“健康村(ivillage)”網站總結專家建議,告訴父母們應該怎樣給孩子做榜樣。

課程一:尊重他人。孩子不僅會留意你對配偶講話的方式,更會留心你私下裏如何評論自己的另一半。如果孩子聽到媽媽對爸爸的牢騷或指責,這就給孩子傳遞了明確的信號:爸爸是個蠢人,而媽媽也不值得信任,如果我不在她身邊,她是不是也會這樣說我?因此,家長不經意的言辭,以及缺乏對配偶尊重的表現,對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都會有負麵影響。

課程二:團隊協作還是孤軍奮戰。你和丈夫有特定的分工麼?例如洗衣服是你的活,倒垃圾就是丈夫的事。如果你想培養孩子不僅擁有自我價值,而且善於團隊合作的話,就打破家中的死板分工,互相幫助,孩子也更容易參與其中,而不會認為這就是“媽媽的活”或者“爸爸的活”。

課程三:婚姻裏承諾的意義。心理治療師蒂娜-特熙娜博士認為,當婚姻中遭遇困難如經濟危機、生病、失業等挫折時,如果夫妻能夠攜手渡過難關,孩子就會明白,原來婚姻並不是一切都要完美,而是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課程四:如何平等協商。你相中了一個新沙發,而丈夫想買個新車。最後聽誰的?如果有人說:我掙得多,所以我決定。這就給孩子傳達了一個危險的“強權即正確”的信號,也明確展示了什麼叫缺乏尊重。但如果你們花些時間協商,傾聽對方的意見,最終達成一致,如“現在先買沙發,下個目標是在12個月內買車,怎麼樣?”則教給孩子協商的技能。

課程五:吵架也有學問。婚姻中難免也會有爭執。下一次再要發火時,就把它當成一次教育孩子的良機,教他如何以善良和自信對待不同的意見和做法,如“我知道你這樣做可能感覺不錯,我也在盡力理解你,但我也得有機會說說我的不同意見。”

課程六:真誠道歉。對伴侶出言不遜,揪著小問題不放,忘記承諾……遇到這些問題時,請讓孩子看到你對伴侶表達歉意。蒂娜博士認為,道歉是彌合傷口的良藥,讓孩子看到父母間的衝突,隨後和解、修複的過程非常重要。這種認知會伴隨孩子日後的生活,並指導他更妥善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

課程七:同情與支持。讓孩子體會到你對別人痛苦的真誠感受,無私地給予關心,以實際行動教會孩子對不幸的人施以援手。

課程八:父母的親密讓孩子更獨立。許多父母和孩子擁抱、親吻非常自然,但在孩子麵前卻不太好意思互相親近。其實,你和愛人間的親密會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的吻和擁抱不是隻給我一個人的。於是,孩子學會擁有獨立意識。畢竟有一天,孩子會長大離開父母,而陪在自己身邊的,依然是自己的愛人。

課程九:學會分享。如果想要孩子變得大度些、慷慨些,隻告訴他應該懂得分享還不夠。讓他看到你的行動:與人一起分享美食,把手裏的遙控器讓給別人等等,他才能理解分享的含義。

課程十:理解對方的不完美。他總是不守時,非常邋遢,從不記得你們的紀念日……該總是斥責他的缺點,還是默默寬容呢?如果選擇寬容,就讓孩子明白,父母間的感情並不意味著毫無缺點,缺陷也是一種可愛的特質。編個孩子也聽得懂的打油詩:媽媽愛爸爸,爸爸愛邋遢,其他方麵他很棒,他是個好爸爸。這樣,你的心寬慰,孩子也快樂。

課程十一:控製情緒很重要。如果家庭戰爭爆發,你怎麼解決?是摔門,躲在角落裏哭,還是幹脆回娘家?你的任何方式都會成為孩子將來效仿的對象。要想讓他們將來學會穩重、鎮定,首先從自身做起,以理智、自信和善良來對待生活中的矛盾。

課程十二:讚美伴侶就是鼓勵孩子。丈夫疊好被子,打掃了房間,臉上露出自豪的表情,你可能想:我每天都做這些事,難道還得給你發個獎杯不成?實際上,對小事的鼓勵和讚美常常能成就幸福的婚姻。這些小小的情節在孩子的心裏會成為一粒幸福的種子,在他長大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