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利國監(下)(1 / 2)

李雲當先帶領本部五百兵馬趕往寶豐錢監,那裏正如劉洪道所言,果然駐紮著一支人馬。李雲帶人衝進去的時候,這些人根本沒做像樣的抵抗就繳械投降了,讓李雲一陣鄙夷。

李雲接管了寶豐錢監的一應文簿,直奔貯藏鐵錢的倉庫而去,命看守倉庫管理員打開庫門,李雲走進去錢庫,看著那些堆積如山的鐵錢,腦袋一陣發懵,他這輩子哪曾見過這麼多的錢幣?

李雲搖了搖頭,讓自己清醒過來,由於不放心其他人,李雲隻好讓從本部士兵中抽出兩百人來核對這些鐵錢。此時,朝廷的主要流通貨幣還是銅錢,鐵錢也在某些地區使用,但不允許帶到境外,為了便於統計數目,通常每貫錢會用麻繩穿在一起,這樣既方便計算,又便於攜帶。

士兵們都是粗人,哪裏懂得這些,進來後就將那些碼放的整整齊齊的一貫貫鐵錢拿下來數,老倉管員看到這番情形,提醒道:“將軍,這樣核對太慢了,這倉庫裏少說也有兩萬多貫鐵錢,照這樣數下去,怕是要用去不少時間,我們平時核查的時候都是按貫來說,而不是每一文都細數的。”李雲一聽此話不錯,於是吩咐手下的士兵都按貫核對。

李雲留下他們在這裏核對鐵錢數目,帶上幾名親兵來到製錢作坊,李雲叫來一名專管此時的小吏,向他詢問作坊內的詳情。

寶豐錢監雖然分為寶豐監和寶豐下監,其實隻是兩個作坊而已,為了加以區分才這麼命名的,兩個製錢作坊內共有工匠四五百人,在監內官吏的監督下,晝夜不息地製作錢幣。這些工匠多屬於服役性質的,與修築運河、挖掘礦藏等工作性質相似,都屬於朝廷力役性質,賦稅與徭役向來是國家剝削百姓的手段。

李雲看著那些被爐火烤得通紅的麵龐,那些為搬運錢模累得傴僂的身影,隻能在心中為他們感到悲哀,作為一個生活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人,他也不知道有什麼辦法能夠改變這些人的命運,多少年來,曆朝曆代都是這麼過來的。即便有一天,他們推翻了趙宋朝廷,國家還是要用錢,還是少不了這些鑄錢工匠,他想不出除了攤派差役還能有什麼辦法能征集到足夠的勞動力。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李雲隻能在心裏這樣安慰自己。

用那位老倉管員的辦法,果然快了許多,隻用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將從倉庫內的提前核對完畢,數目與賬簿吻合。

李雲聽著屬下的回報,心中不但沒有喜悅,反而升起了疑雲。李雲也曾做過沂水縣的都頭,對於官場上的齷齪很清楚,像寶豐錢監這樣肥得流油的部門,他就不信賬麵上會沒有貓膩,來之前他就做好心理準備了。賬簿上詳細記載了寶豐錢監每一天的鐵錢生產量,從年初到現在計有兩萬四千貫鐵錢生產出來,在他看來,倉庫裏能有兩萬貫就不錯了,沒想到核對的結果竟然與賬簿絲毫不差,這如何能不令他起疑。

李雲一言不發,重新來到倉庫,他拿起一吊鐵錢,在手中掂了掂,頓感有異,按照朝廷定製,大鐵錢每貫重十二斤十兩,他手中這吊錢大概隻有十斤左右,李雲將其交給一名士兵道:“你仔細數一下這吊錢的數目,一定要數清楚了。”那名士兵不敢怠慢,接過錢認真數了一遍,隻有八百五十文。

李雲冷笑道:“果然如此,你們將這些錢稱一下,對照賬簿上的重量,重新核算一遍,我倒要看看他們貪墨了多少公帑。”說完這些,李雲轉向那位倉管員,語氣不善地道:“說吧,誰幹的?”

倉管員一臉驚慌道:“小的不知啊,倉庫裏的鐵錢數目一向都是這麼核對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少了這許多?”

李雲一臉陰沉道:“你最好想清楚了再回答,我再問你最後一遍,誰幹的?”

倉管員已經嚇得體如篩糠,顫抖著道:“將軍,小人真的不知道啊!”

李雲不為所動道:“既然這樣,那就是你幹的嘍,你們兩個把他拖出去。”李雲說完,朝身邊的兩名親兵使了個眼色。

倉管員聽到這話,頓時魂飛天外,“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哭喊著道:“將軍饒命啊,是童大人幹的,童師錫童大人幹的,不關小人的事啊!”

童師錫本是朝中的宦官,由於善於趨炎附勢,溜須拍馬深得童貫歡心,被童貫收為義子,索性跟了童貫的姓,童貫愈發受用,為他取名師錫,原名倒是沒人記得了。這廝在京城壞事做盡,隻因有童貫撐腰,沒人敢動他,愈發不可一世,與童師禮、童師閔一起被東京市民稱為“童氏三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