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廠心理管理(2 / 3)

抱有“提出這種目標也隻不過是尋求安慰罷了”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成目標。肯定不行啦”這樣想法的人其實就是不想努力,光憑自己的瞎想就大發牢騷。什麼都還沒開始做就已經覺得麻煩了。如果這樣的消極想法廣泛擴散開來,最後就會產生“因為大家都這麼說,所以我也這麼說”的局麵,導致大家都不會自主思考。

另一方麵,如果領導說:“到目前為止一直都這麼做著,其實這樣做就可以了。你們哪個人給我想想新方案也可以。”這樣說的話,就自然不會有人對這個目標感興趣。員工沒有自主性,就算抱著“先做做看”的想法不情願地幹著,心理也會覺得肯定是達不成目標的。這樣就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提出的口號也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於是,員工就會把總在大聲吆喝的上司的態度、言論及其存在當成是負麵的東西,繼而喪失幹勁。久而久之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當中。千篇一律的工作隻會讓人覺得乏味。

所以領導務必自主、認真地提出目標。一旦領導開始思考“從什麼地方開始著手呢”,就會帶動自己和周圍的人朝著目標努力奮鬥。要是工廠裏有這樣一位幹勁十足的領導的話,員工們就會紛紛效仿,鬥誌昂揚地朝著目標奮鬥。相反,不走心的工作隻會誘發壓力。

團體行動與“失望”機製

有種法則叫帕累托法則。它指出,團體內存在著差異。比如本該朝著同一目標共同奮鬥的團隊中,積極工作的人隻占全體的兩成左右,持批判、反抗態度的人也占兩成左右,剩餘的六成人則是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立場的中間派。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把中間派的人誘導到積極行動派裏去,使整個團隊的士氣高漲起來。

請想想如何才能營造出“隻要努力了,就會激發更大動力”這樣積極的氛圍。當然,這並不像口頭上說的那樣簡單。因為即便大夥都充滿了幹勁,能使大夥士氣大衰的“失望”機製也依然存在。

有些人可能不知不覺間就太過謹慎,導致自己變得時而退縮,時而沉默寡言,時而又對於沒能成為積極行動派而心生遺憾,無法做真正的自己。這樣的人,即便表麵上做出要和大家步調一致的樣子,實際上卻遲遲不能開始行動。於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中看不到一點希望,自己的弱點也就漸漸地暴露了出來。這時,這種人會以“看吧,從一開始我就認為不行”或“最終肯定還是不行啦”這種想法為失敗找借口。這樣一來,不僅會影響到本人,還會使整個團隊的士氣大受打擊。

所以管理者要和積極行動派的成員保持行動一致,隻要在其中負責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就能發揮出領導作用。一部分的員工飽含工作熱情,就能明確個人職責,從而凸顯員工的個人才能。這樣,通過認可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價值就會啟動“希望”的機製。

談論工作與“自我否定”機製

當員工和上司或者領導談論工作時,如果總是回答“好的,知道了。我會盡量加油的”或“為什麼是這樣呢”,就要引起注意了。因為這些話雖然聽起來是積極的,可實際上卻含有自我辯護的因素。所謂“自我辯護的因素”,是指總找借口,或是在做某事前就詭辯說做不到之類的行為。也就是說,當你說“盡量”時,就表示預料到有做不成的可能性,從而拒絕行動。而當你直率地問對方“為什麼”時,就隱含著你堅持個人的處理方式、拒絕其他方式的否定姿態。自我辯護是自我否定的第一步。它會和其他因素一起形成對自我和他人的否定。其他因素還包括:覺得這不是我該做的事,於是什麼都不做,一味逃避的“自我逃避”;覺得做是可以做,但我隻會這樣做,不思進取的“自我滿足”;同情自己,覺得自己應該更疼愛自己的“自我憐憫”以及無視他人,一味表達自我想法的“自我表現”。

此外,員工可能還會沒完沒了地“抱怨”。要是一直問“為什麼”的話,就會形成固執的思想。抱怨的情緒就會變得敏感。於是總想發牢騷,慢慢就會養成習慣,甚至思維方式也會因為總抱怨而變得消極。當看待所有事物的方式都變消極了,就會形成壓力源,最終會因為壓力引發憂鬱的狀態。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正能量。但是它會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質。所以當我們和上司或者領導談論工作時,隻需爽快地回複“知道了”就行。相反,各種理由則會阻礙溝通,築起負麵心理的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