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去” 需要全球視野(2 / 3)

華為在海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研究華為不同市場的競爭模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裏麵有很多原來在中國市場所采用的成功方式,在中東,在印度,在前蘇聯現在的俄羅斯,還有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相對是成功的,因為這些國家的國情、文化以人為本的東西,人際之間交往的規律是一樣的。但是在其他的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市場國家,我們在用我們原來采用的一些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或者是人海戰術去拿一個項目,或者是利用人際關係去拿到一個東西,那可能就要重新思考:如何在不同環境下采用不同經營戰略模式。

華為曾經把自己的logo一輪太陽換得更圓潤了,不像原來的太陽有棱有角,就是為了適應走出去後的戰略,不能再像在國內市場上那麼狼性了,那麼犀利了。他說寧丟一點份額,也絕不破壞一塊市場,這種理念的提升和升華,使得華為後來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走出去的全球視野

這個時代最大的變化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企業的發展帶來深刻的變化,是什麼呢?比如說20世紀90年代前,假設從1990年開始劃那麼一個線,那個時候企業的一般形式是國內企業,就是以一個國內市場為他主要運營目標的,這麼一個企業的一般形式,是絕大多數。而跨國企業或者叫跨國公司是企業的特殊形式,因為它是少數。我倒覺得經濟全球化正在帶來一個非常深刻的變革,就是跨國企業或者說跨國公司正在成為企業的一般形式。

中國市場的一個特點就是高度開放,那麼高度開放意味著什麼呢?中國的企業尤其是在WTO以後,你麵對的競爭對手它基本上都是跨國公司,它是全球的市場和資源來配置來運用,如果你中國企業僅僅靠著國內的市場,國內的資源的配置去跟這些全球化的企業來競爭,你永遠是處於弱勢。

跨國企業或者叫跨國公司成為企業的一般形式是一個很長時期,可能它先從大型企業,而且應該說現在對於大型企業來說,跨國化已經是他們生存的一個前提條件了,就是說走到今天,再往下走,可能是中型企業、小型企業,我也不知道要過多長時間,但是這個前景已經看得很清楚,就是說未來肯定跨國企業是企業的一般形式,那個會成為多數。

經濟全球化,包括好多技術的變革,電腦、互聯網使企業跨國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原來你想想,80年代以前,小企業做跨國經營那幾乎是非常非常難的,不是說出口,就是說海外做投資或者說跨國的經營,今天小企業出去比原來要容易得多,未來可能更容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今天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首先是大企業,應該是多數已經是到了你必須出去了,你不運用全球的東西,你在競爭上永遠是處於弱勢的。當然,中國有一些特殊,有一些國有大企業不是靠這個,那另當別論了。

與此相關,這實際上給咱們理論界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原來企業管理理論,企業競爭理論,這些東西實際上它是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的,另外有一塊跨國公司理論,這兩者原來是分家的,現在對於我們理論工作者一個非常急迫的任務,就是要把它統一起來,咱們簡單地說企業要通過各種努力來獲取競爭優勢,原來這個話說的基本上是指當地市場或者國內市場,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你要有全球的觀點,你要爭取在全球的範圍內想法去獲取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