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需要全球視野
封麵文章
中國企業為什麼要走出去?
中國企業“走出去”,過去主要是為了解決出口太多了帶來的貿易摩擦。為了解決貿易摩擦,需要把你的對外直接投資在那兒建廠可以避免一些貿易摩擦,比如說為當地解決就業,稅收,等於把你的生產或者把你的一部分產業轉移出去,這是針對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是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像石油各種礦產資源是越來越缺,需要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以獲取資源。所以,比較狹義的“走出去”,是最主要的或者說排在首位的就是對外直接投資,包括並購。因此,單純的產品出口應該不算是“走出去”,“走出去”過去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出口所帶來的問題而提出來的走出去。企業的生產、服務,與當地人結合在一體,才算是真正的“走出去”。
還有就是彙率和政治問題,企業要回避彙率波動和政治摩擦帶來的經營風險。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勢不可擋,美國通過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升值。這使得日本在當時不得不采取到海外建廠,把工廠變成本地的工廠,雇傭本地的勞工,以減少政治上的摩擦。
市場的獲取,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華為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典範,他是靠技術走出去,而且他走的是先到中低端,然後再逐步進軍發達國家的市場。這裏有兩個路徑,一個是技術先導,一個欠發達地區,目的是什麼呢?走出去是為了拿到當地的訂單,為了獲取當地的市場。華為也在外麵設一些研發、生產,包括他也到印度設廠,獲取印度的人才。還有一個走出去就是說我們國內現在來看,成本的優勢,由於人口紅利給我們帶來的成本的優勢在逐漸的減少,因為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同時我們環境的成本現在講和諧,講可持續發展,環境的成本也在提高,環境的成本企業付出的成本提高,人才付出的成本提高,也使我們企業有了一種走出去的動力。
從微觀具體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原因太多了。比如說以前很多中國的企業在中國本身他自己沒有品牌意識,另外中國的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的局限性是相當之大。而韓國和日本企業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企業要真正走到國外去,首先要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自己品牌的地位。這方麵的典範就是韓國的三星,從模仿索尼直到超越索尼,這讓人印象深刻。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如果能夠在世界範圍內讓更多的人真正的知道這個品牌,了解這個品牌,崇尚這個品牌,追隨這個品牌,那麼我們這個企業的增長會很快很快。
另外,走出去也是在培育人才。中國的企業在國內盡管培育了很多人才,但是我們國際化的人才還不是很多,我們真正的懂國際市場,懂國內市場,了解國際的文化,了解中國的文化這樣的人才並不是很多。我們出國的人很多,很多出國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國外以後,好像又不了解國內了,我們有些沒有出過國的人,在國內研究中國企業的經營戰略,研究毛澤東的這種戰略思想,研究中國的文化國情,研究得相當透徹,但是當我們一旦到國外去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國外的人情,整個環境和中國的人情環境完全不一樣,用原來一套方式方法去在國際市場拚打,可能也會出現問題。這個走出去的動力,我說在這裏麵要到國外去搜集很多的人才,能夠讓他們真正了解國外,了解中國的情況下,給中國企業上到一個台階,同時走出去也是給中國企業一個啟示,就是在國外的這種環境裏麵,我們應該采用什麼樣的戰略定位和思維模式。
走出去需要新的戰略
當年,毛澤東之所以當時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彭德懷在毛澤東的指導下能取得那麼大的成績,是因為毛和彭很多人對中國的國情極為了解,摸得相當之透,他把中國的環境,天時地利人和都搞得很清楚,所以取得了很多次的勝利;在解放後一段時間後所出現的問題,是因為毛本身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環境認識不清。在朝鮮戰爭,我們同樣用遊擊戰、伏擊戰、運動戰的方式打,卻和美國頂多打了一個平手,為什麼?因為環境發生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還用的當年的這種戰略和戰術,在一個不同的環境中仍然采用同樣的方式,一定會吃虧,一定會有預見不到的情況。中國企業在整個國際化走出去的過程當中,可以使我們的企業更加具有戰略性的思維、思想,能夠在國際化的調整我們在中國運營的方式。聯想在國內和方正、同方競爭,在國際上與IBM、戴爾、惠普競爭,不但競爭對手變了,環境變化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