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去”的 “早半拍”準則(2 / 2)

當時,非洲和南亞各國經濟發展程度與港台經濟有較大差距。當地市場沒有形成有效的消費能力,勞動力尚且需要一個相當長的訓練和組織過程才能具備一定的生產效率。因此,盡管當地的工資水平比中國大陸還要低,但是其經濟發展程度與港台經濟相差太遠,如果到那裏去投資恐怕事倍功半,成功概論不高。

港台企業很容易在大陸找到同盟軍,而歐美企業來華就比較難於找到合適的夥伴。由於歐美的經濟發展程度遠遠超過中國,消費形態和市場規則和大陸相差較遠,歐美企業比較難以適應中國的經濟環境,雙方合作難度較大。因此,歐美企業來華投資的成功率遠遠低於港台和新加坡企業。

中國資本輸出的地區選擇

按照“早半拍”準則,中國資本輸出的最佳地區應當是那些在經濟發展程度上和中國僅僅差半拍的國家和地區。也許東歐和中亞各國比較符合這一條件。

東歐和中亞各國的工業基礎、民眾的教育和工人的技術水平不比中國差,但是,他們國內市場化的程度不如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也遠遠不如中國。在輕工業、紡織工業、家用電器等行業上和中國有相當顯著的差距。東歐和中亞各國出口能力很差,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麼競爭能力。從這些方麵講,中國的經濟發展比他們早了半步。中國和東歐、中亞各國之間的合作能夠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

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比歐美產品更適合於東歐和中亞市場。中國企業的運行規律和東歐、中亞各國企業更為相近,有利於企業之間的合作。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中更容易得到其他相關產業的支持。東歐和中亞各國正處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競爭不規範,法規製度不健全,這些狀況和中國很相似。西方企業很難適應這些不規範的市場,而中國企業則具有超強的適應能力。

必須指出,各個國家的目標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中國開發初期最需要的是資金和關於傳統商品的市場信息,需要解決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問題。到了 90 年代後期,中國所麵臨的是擴大產品市場和解決國內就業問題。東歐各國在目前迫切要解決資金和擴展市場渠道問題,和中國前幾年的情況很相似。中國有可能帶動東歐和中亞各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和一般日用電器等方麵走向世界。

以東歐作為中國資本輸出的前進基地和橋頭堡可以有效地回避歐美國家的貿易壁壘。跨國經營是跨國公司追求最大利潤的行為,但同時也幫助了所在國開發比較優勢,從而達到雙方互利的過程。隻要中國能夠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中國和東歐、中亞各國具有長期的,廣闊的合作前景。

產業升級與資本輸出

經濟發展就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根據在世界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各國都有各自的“夕陽工業”和新興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生產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平均工資水平上升,這些工業逐漸成為夕陽工業,被轉移到日本。日本在六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就得益於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當日本失去了比較優勢之後,亞洲四小龍迅速取而代之,成為“雨傘王國”,“鞋帽王國”。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逐漸轉移到了中國大陸。

產業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改革開放 20 多年以後,沿海地區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程度不斷提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不少傳統的支柱產業,例如輕紡產業,玩具、包箱等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為了持續發展就必須迅速實現產業升級,集中財力、物力和人才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國內地尚且存在著非常廣闊的潛在市場,所以當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和生產成本上升之後,這些產業會逐步向內地轉移,這個轉移過程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不過,放眼全球,這個產業升級的過程完全可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進行。沿海的夕陽產業不僅可以向內地轉移,也可以向那些發展程度尚且不如中國的地區轉移。上海、廣東的夕陽工業向甘肅、新疆轉移固然可以降低成本,幫助開發西部地區,但是卻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市場規模。因此,夕陽工業的擴散轉移過程應當是全方位的:在國內由東向西擴散的同時走出國門,以跨國公司的形式向一切能夠開發市場的地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