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去”的 “早半拍”準則(1 / 2)

“走出去”的 “早半拍”準則

封麵文章

港台企業成功的啟示

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多年,中國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有三分之二來自於亞洲,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日本的投資比重遠遠超過了歐洲列強。進入中國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多數來自於歐美。來自於香港、台灣的企業大多投資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經過 20 多年實踐,歐美企業中有不少賺錢的,但是其利潤率顯然比不上港台企業。港台企業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以後,利用原有的銷售渠道,擴大出口,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正是港台企業總數和投資總量遠遠超過歐美企業的原因。

港商和台商所投資的許多企業生產玩具、雨傘、鞋帽、五金工具等。這些產業是香港和台灣在七十年代發家的支柱行業。由於香港和台灣的勞工成本迅速上升,使得他們在生產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日漸衰退。港台企業在這些產品上既沒有所有權特定優勢,也沒有明顯的經濟規模效益。這些企業很少有什麼高科技,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管理能力。港台企業的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沒有內部化優勢。在跨國公司理論總結的對外直接投資的三種優勢當中,隻有區位特定優勢中相對勞動成本一條還能夠使用於港台企業的經驗。其他兩條:貿易障礙和市場規模都不適用。可是,為什麼偏偏就是這些企業來華投資發展得非常快?為什麼歐美企業對華投資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為什麼港商和台商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如魚得水,但是到北美和歐洲就難以施展?

人們通常認為,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必然是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特點的跨國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其實,這種看法相當片麵。跨國投資的競爭力取決於是否能夠發揮比較優勢以及開拓市場的可能性。

歐美來華投資企業既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也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有些企業比較成功地利用了中國的比較優勢。例如,Wal-Mart, Sears, Radio Shock 等企業采用來料加工方式在中國的經濟特區內生產玩具、電器配件、電話設備等。這些產品包含了較高的勞動力成本,來華投資恰恰降低了這部分成本。他們依托在北美強大的營銷網,降低營銷成本,取得市場相對競爭優勢,經濟效益相當好。顯然,這些企業的投資方向符合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廉價的勞動力和生產成本。

除了供給方麵的原因之外,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需求方的因素也許更為重要。促使外國直接投資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市場規模。投資於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歐美企業在中國能否盈利取決於產品市場。有些跨國公司,例如諾基亞、摩托羅拉在電訊行業占領了很大一部分國內市場,因而利潤可觀。反之,由於家用電器行業開放得比較早,國內的競爭非常激烈。在市場競爭中湧現出來像長虹和康佳電視、格蘭仕微波爐、海爾冰箱等企業。他們的競爭能力逐漸超過了那些跨國公司,基本上把外國產品擠出了中國市場。

在許多情況下,跨國公司的優勢並不是生產技術上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難關,而是憑靠著市場營銷管理技術優勢。例如,港台企業的優勢主要在於他們的經營方式更具有競爭力,生產成本低於國內企業。他們的銷售網絡、市場信息和品牌是國內企業所無法比較的。可口可樂、麥當勞等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以後利用了市場營銷管理技術優勢,很好地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贏得廣闊市場,獲得成功。

“早半拍”準則

跨國投資就是一個尋找戰略同盟軍的過程。

跨國投資最終都要解決一個國家之間的協調問題。由於各國政府在通貨膨脹的宏觀管理、就業、外貿順差、外彙儲備等方麵的目標各不相同,因此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會出現許多矛盾。因此,在研究資本輸出時就一定考慮合作雙方是否有較多的共同目標,以及這些目標是否具有較長的時間性。

如果我們按照出口產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度將世界各國排個隊,那麼,最容易合作的國家就是在這個排列中比較靠近的那些國家。或者說,如果甲國比乙國的發展程度早半拍,那麼乙國可能是甲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佳選擇。資本輸出的最佳目標就是那些在經濟發展程度上慢半拍的國家和地區。如果兩個國家的排列次序相差較遠,那麼,外國直接投資的效果就要差一點。這也許可以稱為跨國投資的“早半拍”準則。

一般說來,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港台經濟發展程度比大陸早 10~20 年。或者說,港台的經濟發展程度比大陸剛剛早半拍。港台企業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和大陸所擁有的比較優勢非常容易結合。港台企業發揮了他們在信息、銷售渠道、營銷和組織能力上的優勢,大陸則發揮了勞動力價格低廉,生產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港台企業最拿手的產品恰好能夠適應大陸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港商、台商到大陸投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