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 是“走出去”的先鋒
封麵文章
1984年,中銀集團和華潤集團聯手收購香港最大的上市電子集團公司——康力投資有限公司,首開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先河。中國民營企業的海外並購始於21世紀初,即2001年8月萬向集團收購美國NASDAQ上市公司UAI。
然而,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曆程並不順利。麥肯錫的統計數據表明,過去20年全球大型企業兼並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不到50%,而中國67%的海外並購不成功。
為什麼民企比國企更容易成功
2009年6月5日,中國鋁業公司以195億美元注資全球第三大礦業巨頭澳大利亞力拓礦業公司遭力拓毀約流產。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團卻正式完成對沃爾沃轎車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
國企的並購一般來說金額巨大,成本較高,因此失敗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再就是政治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國企是國家的企業,本身擁有行政級別,其政治色彩很濃,其經營者也由上級部門選派並在一定任期後另選他人。自2003年國資委設立、大型國企的改製基本完成後,以海外投資表現的“走出去”的成果即成了考察國企領導行政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這樣,行政的“政績激勵”和一定時期後(3至5年)的換屆往往會使國企的經營者有短期化行為。還有就是,國企做的事情往往會被認為與國家的事業有關而上升高度,大力宣傳。如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一案,完成交易談判的新聞出現後,中方的官員、國家部委、國有銀行紛紛表態支持,使本來就敏感的政治問題再次凸顯。另外,國企部門臃腫繁雜,長期缺乏有效競爭的市場環境,缺少競爭力和效率,這都可能喪失原有的優勢,使失敗的可能性增大。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是在市場機製環境下生存發展起來的,其產權清晰,風險意識、機遇意識敏銳,決策果斷,主動性和創新性強。這樣,經營機製靈活,對市場反映敏感,就有了更強的國際市場的適應能力和動力,易於完成開拓國際市場業務活動的任務。再有,民營企業一般都是做事不張揚、效率高,這反而使事情容易成功。
另外,民企相對國企政治風險小、全資收購多、收購目標小。國有企業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往往使目標企業所在國難以適應,以至於將事情複雜化。具體來說,目標企業所在國擔心中國國有企業對當地企業的收購,特別是對大型企業的收購會壟斷本國的經濟,過分誇大所謂的政治風險,將中國國企的行為說成是“政治行為”。民營企業沒有國家的政治背景,其產權私有的屬性使它們的並購行為往往容易被看做是純商業性質,目標企業所在國的關注度也沒有那麼高。民營企業雖然也會有政治風險,但至多是提高收購價格,最後還可能收購成功。如聯想並購IBM的PC業務中,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就曾提出該收購可能讓聯想在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發中心竊取美國的商業機密用於中國政府,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為使並購順利進展,聯想為此有意阻撓多付出了13.5億美元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