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產品應該適度“走進來”(1 / 1)

農產品應該適度“走進來”

聚焦

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走新的絲綢之路,我覺得這對於我們國家是非常有利的,因為經過了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現在很多產品都過剩了,有的窩在國內你打我,我打你,不如把過剩的產品,過剩的生產力輸出到國外。其實國外特別是一帶一路,有一些地方相對不夠發達,有一些機會,我們到那既可以解決中國過剩的產能,又可以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解決就業。同時,通過在周邊國家的投資、生產和發展,把一些好的產品還可以運到中國來,我覺得這樣多贏的格局是對的。

那麼,如果開放農產品進口,對我們國內農產品生產不會造成一定的衝擊?農產品是非常大的範疇,我們國家一直說要死保18億畝農田的紅線,我覺得這是對的。因為中國十多億人,誰養得起我們。但是我覺得在農產品的進口,特別是糧食的進出口問題上來,我倒是建議確保大米、小麥,我們現在吃的主要的口糧沒有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出台更多的政策,保證我們大米和小麥的種植、運輸、儲存,保證我們口糧的供給。另一方麵,適度的放開非口糧,非口糧指的是玉米、高粱、小米、黃豆等等,這些通過國際的調節,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出口,少的時候我們可以適度的進口,這樣確保口糧供給的同時,又能夠享受國際糧價相對的低成本。

現在我們很多的糧食比國際上要高,高20%、30%,甚至高50%,由於價格比較高,生產的肉蛋奶產品價格也比國際高,現在我們肉蛋奶產品比國際都高,這實際上讓我們全國老百姓買單。怎麼適度進口一些相對低的非口糧、飼料,使我們肉蛋奶的成本降低,讓老百姓享受這種開放帶來的價值,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

一方麵,如果適度的放開非口糧的進出口,使得我們中國食品加工業得到發展,現在我們持續放開了鐵礦石的進口,導致中國鋼鐵工業大發展,培育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工廠,中國在農產品這方麵工業比例是很不夠的,我們每年進口差不多1億噸左右的糧食,這1億噸有保有放,保我們的口糧,放非口糧,通過放來提高我們的食品加工綜合能力,來讓我們來勞動百姓享受低成本的原料,讓我們土地能夠休息養生。因為我們18億畝土地11年連增,這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麵,我們土地用了太多農藥化肥,能夠通過適度的放開,適度引進非口糧,實際上引進玉米、黃豆、高粱、小米就是引進了別人的土地、陽光、水資源,我覺得這些資源適度的引進對我們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