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食品行業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偏好性研究(2 / 3)

(三)通過公允價值變動進行盈餘管理

新會計準則全麵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它的計量又涉及估值模型、現值、時點等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公允價值計量較強的主觀性和較差的可操作性,使很多公司通過公允價值的操作達到某種盈餘管理的目的成為可能,食品行業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四)通過投資收益進行盈餘管理

由於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還不發達,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一方麵,上市公司通過處置虧損的長期投資,不僅可避免按權益法要求,在合並會計報表中核算其虧損額,同時又可利用轉讓價格調節利潤,如通過溢價轉讓帶來投資收益。另一方麵,由於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計入投資收益和資本公積,對利潤表的影響不同,而且後者在處置時又將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這樣,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兩者的選擇和處置進行盈餘管理。食品行業上市公司同其他行業上市公司相似,通過對自身擁有的各項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進行利潤操縱。

(五)通過營業外收支進行盈餘管理

資產重組是企業為實現資產結構優化、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而一些企業的資產重組實質在於利用交易時間差,在會計年度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關聯企業之間進行“垃圾換黃金”的不等價交換,實現利潤轉移。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食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部分成本過高的小企業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債務重組頻頻發生。另一方麵,一些大型企業為了維持自身優勢,試圖通過資源重組置換攀登市場製高點,擴大企業效益。

(四)研究假設驗證

1.相關性分析

從表2、表3、表4中可以看出,2010年、2011年、2012年這三年中,五個自變量兩兩之間的相關係數均比較小,沒有達到1,顯示出的相關度不高。同時,顯著性概率檢驗值均比較大,即相關係數為0的假設檢驗成立的概率均比較大,因此,自變量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即共線性問題。

2.回歸分析

表5至表7是通過SPSS軟件回歸分析得出的數據結果。

通過表5可以看出,各個自變量相關係數相對於因變量ΔNPi,t而言都具有顯著性,公允價值變動損益(0.855)、投資收益(0.683)、營業外收支淨額(1.007)顯著為正,期間費用(-0.892)、資產減值損失(-0.978)表現為顯著負相關,說明各個自變量都對上市公司的淨利潤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根據β係數的絕對值大小對5個自變量進行排序,則分別為營業外收支淨額、資產減值損失、期間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從中可以看出營業外收支淨額牽動著企業淨利潤的主導方向,且表現為正相關的影響。對於另外一個變量——資產減值損失,與期間費用的影響作用相比,2010年食品行業上市公司更偏好於運用資產減值損失對企業盈餘進行管理。通過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與轉回,使企業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因此,假設得到論證。

表6表現出來的數據顯示:期間費用(-0.745)、資產減值損失(-1.036)、公允價值變動損益(0.553)、投資收益(0.530)與營業外收支淨額(0.973)均具有顯著性。依據β係數的絕對值大小對5個自變量進行排序,分別為資產減值損失、營業外收支淨額、期間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2011年企業的盈餘管理工具偏好性同2010年相比,沒有太大變化,兩年中企業都比較偏向於用資產減值損失和營業外收支淨額進行盈餘管理,而且,資產減值損失和期間費用依然表現出對淨利潤的負相關作用。投資收益表現出的相關性最小。假設2再次得到驗證,說明上市公司存在盈餘管理工具的選擇性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