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物權對應全新解讀借貸記賬法(2 / 3)

描述會計業務發生就是“庫存現金”流出公司,“庫存現金”減少,同時債權人的“權(債權)”也減少。

借:短期借款 (債權人“權(債權)”減少)

貸:庫存現金公司存在“物”減少

如③④發出商品、取得收入,曆來是會計基礎講解中的難題,為什麼發出商品和取得收入要分開記錄,不能同時一筆記錄。利用“物權對應”就很容易講述清楚,例如商品成本價100元,銷售無稅價(為簡化講述,假定為無稅)200元,針對收入200元這一事實,首先確認存在“物”銀行存款增加200元,那麼200元“銀行存款”從哪裏來的呢?來自於“收入1”。由於作為“物”的“銀行存款”增加200元,必然產生“權(所有者權益)”的增加,這種“權”的增加就是“收入1”(動態的權利增加,相當於所有者的“出資”)。

這樣,對應的會計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公司存在“物”增加

貸:主營業務收入 (收入1或者所有者動態出資)增加

對於④發出商品而言,公司存在“物”庫存商品減少,伴隨“物”的減少,必然有“權”的減少,那麼,哪種“權”減少了呢,利用費用2(主營業務成本)可以描述,至於為什麼費用的產生就是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前麵已經講述,隻是一種對於出資“權”的動態消耗。對應會計分錄為: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費用2增加導致權益減少

貸:庫存商品 公司存在“物”減少

對於⑤⑥而言,支付庫存現金和計提累計折舊(管理部門產生)導致“物”的減少,必然導致“權”的減少,分別反映為費用1和費用3的“管理費用”的產生(導致“出資權”的減少)。

(二)形態轉換

形態轉換主要指資產類的形態轉換,由一種資產形態轉化為另一種資產形態,會計要素的實質沒有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解讀的會計科目包括累計折舊、成本類會計科目。

三個部分,左上方六麵體內表示公司的存在“物”;左下方表示“權(債權)”;右上方為經濟業務說明。基於前麵的分析,將成本類的會計科目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的發生以小六麵體的形式內置於公司存在“物”的內部,用於說明物權對應的“形態轉換”。

例如①從銀行取現500元,表現為公司的銀行存款流出500元,流到哪裏去了呢,表現為流入“庫存現金”,使得“庫存現金”增加500元,從而完成一種資產形態“銀行存款”到另外一種形態“庫存現金”的轉換。對於公司整體存在“物”而言,沒有變化,隻是內部的一種“形態轉換”而已。對應會計分錄為:

借:庫存現金 一種資產形態增加,公司存在“物”流入

貸:銀行存款 一種資產形態減少,公司存在“物”流出

同理可以說明②,作為公司存在“物”的“銀行存款”轉換為另外一種公司存在“物”的“原材料”。對於③⑤而言,屬於一種存在“物”轉換為另外一種存在“物”,即未完工形態的“生產成本”和“製造費用”。可將“累計折舊”視為“固定資產”的一種“流出”,實質上亦是價值的流失。而⑦表明這種轉換的結果,由“未完工”形態轉換為“庫存商品”形態。⑥是屬於小六麵體內部的“形態轉換”。④屬於“物權對應”的範疇。

(三)形式轉換

形式轉換主要指期間損益結轉、本年利潤結轉和利潤分配的內容,分成以下三種情況分別闡述。

1.所有者權益形式轉換

根據上述“物權對應”理論,收入、費用均屬於“權”的內容。可清楚地描述期間損益結轉的過程,明晰借貸含義。

上半部分為三個賬本,分別為收入賬、費用賬和利潤賬。依據“物權對應”可以詳細說明收入賬和費用賬的產生過程。接下來,重點了解利潤賬的產生。依據盧卡·帕喬利的《簿記論》,熱那亞人記錄收入賬和費用賬的過程,通過邏輯推論的方式演繹期間損益的結轉過程:收入賬和費用賬已經產生,作為“費用賬”的費用內容列示於賬簿的左側“借”方,而作為“收入賬”的內容列示於賬簿右側“貸”方,假定兩本賬冊均隻有一頁,若把兩本賬靠近,拚湊在一起,通過“軋賬”直接計算左側費用總計和右側收入總計,則很容易計算出利潤。但事實上絕不會這樣簡單,首先賬簿內容多於一頁,甚至數本,這樣就產生了“過賬”的需要,將“費用賬”和“收入賬”分別抄錄到“利潤賬”上麵,這樣“結轉”就產生了,為了“結算”而“轉移”賬簿的內容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