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風險、監管風險預警指標主要是定性指標,通過專家打分判定。道德風險預警指標中,思想意識高低程度、專業勝任能力程度、責任承擔強弱程度、法製觀念高低程度,衡量資產管理人員的思想意識、專業能力、責任心、法製觀念等,這些指標值強,則風險就小。監管風險預警指標中,自我監管力程度衡量資產管理部門的自我監管狀況,自我監管力度大,監督管理效果好,則風險小。審計監督力程度衡量內部審計部門的監督狀況,審計監督力度大,監督效果好,則風險小。考核獎罰力程度衡量資產考核、獎罰的狀況,考核獎罰力程度高,能有效調動資產管理者的積極性,提高其責任心,確保資產安全運行,資產風險就小。
自然風險預警指標中,水勢的強弱程度表示降雨引發的水勢狀況;水勢強,水災風險就大。火勢的強弱程度表示明火引發的火勢狀況;火勢強,火災風險就大。
高校根據構建的國有資產風險評價指標,聘請相關專家對該風險指標因素逐個給出評價語,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得到評價對象的模糊綜合評判矩陣R;並根據對各個資產風險因素的認識程度和側重程度不同,分別賦予相應的權重A,最後得到綜合評價值B,即R與A之積。
如河南高校通過分析國有資產風險的特征,建立了體製方麵、製度方麵、財務方麵、運營方麵、道德方麵、監管方麵、自然方麵的風險共計7個指標體係,其中,體製方麵包括:責任主體明確化程度預算(定性)、監督機製有效化程度(定性)、激勵機製完善化程度(定性)、考核機製完善化程度(定性);製度方麵包括:資產管理製度全麵化程度(定性)、資產管理製度合理化程度(定性);財務方麵包括:資金結構合理化程度(定量)、收支預算完成率(定量)、資產負債率(定量)、速動比率(定量)、不良資產比率(定量)、校辦產業投資收益率(定量);運營方麵包括:資產配置效率(定量)、資產使用效率(定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定性)、無形資產比率(定量)、科研成果轉化率(定量);道德方麵包括:思想認識程度(定性)、專業勝任程度(定性)、責任承擔程度(定性)、法製觀念程度(定性);監管方麵包括:自我監管力程度(定量)、審計監督力程度(定量)、考核獎罰力程度;自然方麵包括:水勢的強弱程度(定量);火勢的猛烈程度(定量)。
在實際應用中,該高校根據構建的評價指標,設定風險因素集為U,其中包含7個因素,U1=體製方麵,U2=製度方麵,U3=財務方麵,U4=運營方麵,U5=道德方麵,U6=監管方麵,U7=自然方麵,則評價的指標體係U={體製方麵U1,製度方麵U2,財務方麵U3,運營方麵U4,道德方麵U5,監管方麵U6,風險方麵U7},然後邀請相關專家對這些因素逐個給出評價語,確立評判評價語集合V={V1,V2,V3,V4,V5}=(很大、大、一般、小、很小),由此可得到評價對象的模糊綜合評判矩陣R。根據對影響評判對象的各影響因素的認識程度和側重程度不同,分別賦予相應的權重,可以得到A={a1,a2,…,am},且要求ai=1,ai≥0,即各指標的權值應滿足歸一化的要求。綜合評判B=AR=(b1,b2,b3…bm)。
高校國有資產風險具有複雜性和模糊性。評判矩陣R的確定單純依靠精確的數學模型不現實,較好的解決方法是依據風險指標的自身特點將其劃分為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定量指標的隸屬度可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檢測到的信息量化處理得到;定性指標的隸屬度則采用德爾菲(Delphi)法和模糊統計法相結合來確定。
權重值A的確定可首先采用層次分析法,將各項風險指標列出調查表格,並附上相關資料和情況說明等;再采用德爾菲(Delphi)法,請有關專家填寫判斷給出各風險指標權重;最後一致性檢驗收回的表格;計算各層次風險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即權重向量A。
(三)風險預警子係統
在高校國有資產風險預警子係統中,高校根據風險因素的現實情況及風險管理者的實際經驗,采取合理劃分風險預警區間的方法,判斷風險量處於正常狀態、警戒狀態還是危險狀態;然後采用信號燈顯示和語音報警相結合的方法提示國有資產管理者根據風險所處的不同狀態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本係統有五個預警區,即低風險區、較低風險區、中等風險區、較高風險區、高風險區。對於風險評判等級采用10分製,即:“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評判得分為10,8,6,4,2。於是得到評判向量C=[10,8,6,4,2]T。因此,若8
信號燈顯示和語音報警方法同時采用可以使風險預警係統構成雙保險,兩個係統如果有一個係統突發故障,另一係統可以繼續工作完成預警任務。在高校國有資產風險預警係統日常啟用過程中,一定要確保該預警係統工作的持續性,隻有這樣才能隨時防範和控製國有資產風險。
【參考文獻】
[1] 藺漢傑.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風險與防控對策研究[J].財政監督,2013(21):55-57.
[2] 河南省教育廳.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3] 周運蘭,曾榮.高校財務風險預警體係內容及預警方法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2(5):22-25.
[4] 田.高校國有資產收益管理探討[J].財務與金融,2014(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