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伍淑清:打破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玻璃門”(1 / 2)

伍淑清:打破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玻璃門”

專題

作者:華南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改革開放36年來的一項重要成果,是中國民營企業家階層整體性的浮現和成長。在這個群體中,有些人看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機會;有些人一方麵要跟體製和環境博弈,一方麵要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有些人在自由王國裏麵馳騁。先到者機會頻仍,卻也難免束縛與抗爭之苦;後到者漸入紅海,卻仍可自由任情。時至今日,時代的印記,仍難以磨滅。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世界貿易中心協會(香港)執行委員會主席伍淑清,是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001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業務發展至今已成立了12項在中國各大城市合資航空食品企業。三十多年間,伍淑清穿梭內地及香港兩地,在與民營企業交流合作間,對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民營企業發展給出自己的觀點、見解。

民營經濟發展缺乏紮實根基

中國的民營企業從原來不足10萬家發展到目前超過1000萬家,數量不僅占據了中國企業的絕大多數,民間資本也占全社會資本比例超過60%。但民營經濟多年來在發展中一直存在著無形的“玻璃門”。

目前整體規模分散、經營模式傳統家族化、產業結構趨同和技術水平較低是民營企業的先天性缺陷;大型民營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尚未形成,產權結構不合理、經營水平偏低、融資難、競爭力不足和缺乏複合型人才,已經成為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同時,民營企業家的健康成長麵臨諸多挑戰,一些民營企業素質不高,見利忘義,製假造假,偷漏稅,不正當競爭,勞資關係不協調等問題還時有發生。

在自身缺陷之外,民營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一些障礙。“恐私、怕私、懼私”等傳統觀念仍在束縛人們的手腳;私人財產的保護不完善;一些行政執法部門執法水平有待提高;民營經濟在一些地區和行業比重仍然偏小;所有製結構調整沒有完全到位,各地民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優勢互補沒有實現等等。這一係列問題,都有待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去克服,需要企業自身和全社會內外施力共同解決。

近年來,民營經濟的競爭力盡管有所提高,但整體看,創新意識淡薄,模仿、跟風仍是主要的做法。創新能力弱小、研發人員缺乏、資金少、員工素質偏低等等,這些都使民營經濟處於脆弱狀態。脆弱與企業大小無關。一些擁有自身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中小企業即使在危機狀態下也能逆勢而上。

我國多數民營企業是相當脆弱的,再加上上述重重壓力,脆弱的民營企業無疑已經處於戰略性存亡的境地。伍淑清指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仍然急功近利,缺乏紮實根基。中國市場經濟體係的完善,需要觀念和政策的雙向改革,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擺正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進一步激發商業和市場的活力,真正培育實業企業,給予它們充分的成長時間和空間。”小微企業是企業家創業成長的重要平台。隻有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成長起來,我國的實體經濟才會更加穩固。我國小微企業在創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習、管理和創新,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和技術管理人員不斷成長,他們都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人才支撐。

麵對《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所釋放出的多個積極信號,伍淑清認為,製度肯定了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的平等地位,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民企迎來製度平等競爭新時代”。

民營經濟發展仍需破解難題

民營經濟的發展,為中國社會帶來了強大的生機,為中國社會的繁榮富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成功最重要的標誌。30多年來,民營經濟從零發展,目前民營經濟占全國GDP總量已超四成,特別是解決就業問題,民營經濟功不可沒,位居榜首,成為中國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當前民營經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依舊麵臨困難。對此,伍淑清談及以下幾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