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易綱:人民幣彙率市場化重要而迫切(1 / 2)

易綱:人民幣彙率市場化重要而迫切

專題

作者:華南

2014年,中國改革開放進入第36年。過去36年中,中國在世界創造了發展奇跡。GDP快速增長,外貿成為全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曆屆三中全會層層推進經濟改革,中國經濟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

金融體製改革,是改革開放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下一步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易綱,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國經濟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在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方麵。201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易綱教授接受采訪,著重從金融體製改革在改革全麵深化過程中的必然性、完善人民幣彙率市場化機製方麵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人民幣彙率市場化總體利大於弊

在過去幾十年中,金融體製改革層層深入,向現代金融體係不斷邁進。人民幣彙率製度經曆了由官定彙率到市場決定,從固定彙率到有管理浮動的演變。

“1994年彙率並軌,非常重要,也很成功。從此中國告別彙率短缺,外彙儲備逐年增加。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開始與美元脫鉤,從2005年到201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6.7%,從當時8.28元升至現在6.10元。”易綱在講話中指出,“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恰是中國外彙儲備快速增長的階段,人民幣過去多年的升值利大於弊,很多人的印象是,改革開放帶來風險。我要問的是,以人民幣浮動彙率以來,這中間化解了多少風險?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多少實惠?當然,這也確實給出口企業帶來困難,我們也在積極解決,看如何去提高企業競爭力,還有怎麼繼續擴大出口。”

彙改以來人民幣彙率升值超過34%,目前人民幣彙率已非常接近均衡水平。

易綱指出,中國外彙儲備已經超過3.8萬億美元,這雖使投機者望而生畏,但儲備繼續增加,邊際成本已大於邊際收益。他說:“要正確理解人民幣彙率的變化,既要看到升值所帶來的壓力,同時也要看到升值所帶來的實惠。升值對出口企業有壓力,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升值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相當的實惠。一是人民幣升值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更加強大;第二是升值後包括大豆、原油等跟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量進口產品價格更便宜了;三是人民幣強了,出國買東西、旅遊留學就便宜了,這些都是人民幣升值給百姓帶來的好處。2005年彙改以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名義彙率升值了大概17%,意味著一年升值不到2%。這樣的一個速度反映了中國勞動生產率的進步、經濟效率的提高。客觀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競爭力正在逐步提升的過程。”

目前人民幣彙率正逐步朝著市場化前行,雖然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但是為國家化解矛盾方麵做出很大貢獻。而且諸多壓力、出口企業壓力麵前,給百姓帶來很多實惠。“利率市場化是我國市場化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決定》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到位,所以《決定》中對改革的表述有了新的變化。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貸款利率還有債券和金融產品的利率。其中,債券和金融產品的利率多年前就已放放開,貸款利率基本上也已完全放開。現在就剩下存款利率,我們會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推進存款利率的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