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
《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對此,易綱首先談道:“這是我們黨全麵總結曆史經驗,在新的起點上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部署。我們要認真總結金融業改革開放的經驗,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加快金融領域的重大改革,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
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設開放型大國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機製的內在要求。同時,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我國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已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首先是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金融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總體粗放、農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後等。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在更高水平上引入競爭機製,提升我國金融業競爭力。
其次,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建設開放型大國經濟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相比而言,金融業開放程度還相對較低。截至2012年末,外資在中國銀行業市場份額占比不到2%。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建設與開放型大國經濟相匹配的金融體係,更好地服務於改革開放的需要。
第三,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機製的內在要求。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打破壟斷和所有製約束,取消歧視,形成良性競爭和激勵相容,增強金融機構的市場意識和成本觀念。同時,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可增強市場機製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於明確政府的作用和邊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第四,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效途徑。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有利於打通國內外兩個市場資本流動渠道;完善人民幣利率和彙率市場化形成機製,有利於理順宏觀價格信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最後,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是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我國是全球製造大國、投資大國,但還不是金融大國,缺乏對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的定價主導權。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利於提升對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力,更好地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和政策協調,在國際金融規則製定中發揮更大作用,創造對我有利的國際環境。
201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易綱表示,今年央行在保證穩健的貨幣政策執行下,進行多目標框架下的調控,例如要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CPI目標、就業,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等,相對應的調控基礎貨幣、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等。“我們要緊緊扭住金融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與改善人民福祉的中心任務,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讓更廣泛的開放助推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