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深化教育改革要下更大決心
專題
作者:李菡丹
教育改革,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高考不分文理科,根本解決一考定終身,義務教育試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讓人眼前一亮,每一點都直指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關切,“一場實質性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已然箭在弦上。然而,教育改革“知易行難”。我國教育改革如何進一步深化?其難以解決的問題的原因是什麼?突破口又在哪裏?為此,本刊記者在2014年全國“兩會”前夕專訪了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委員袁振國,他坦陳,當前,我國教育改革亟需新突破。
教育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
《中華兒女》:教育改革是民生的重要議題,也是每年“兩會”關注的熱點。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您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參加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的起草,請您談談我國教育改革的情狀。
袁振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發展迅速,義務教育全麵普及,高中教育入學率從20%提高到85%,高等教育入學率從3%提高到30%,辦學水平也大幅提升,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改革開放。我們這30多年的教育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改革史。80年代大力放權,將基礎教育的權力下放到縣、鎮,將高等教育的權力下放給學校,改變了一刀切和齊步走的計劃模式,激發了地方和高校的活力,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90年代積極探索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相適應的教育體係,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民辦教育、國際教育、終身教育明顯發展;20世紀以來,特別是2010年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後,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地區、城鄉、學校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弱勢群體的教育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以國際學業成就(PISA)測試名列前茅、國際來華留學生大幅增加為標誌,教育質量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顯著增強。中國從一個教育小國發展成一個教育大國,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這一步比前一步更偉大,也更艱巨,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為教育更大的發展提供動力。
《中華兒女》:我們知道,《教育規劃綱要》把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係統規劃了人才培養體製、招生考試製度、現代學校製度、辦學體製、管理體製和擴大對外開放等6個方麵的改革,請問近年來教育改革在哪些方麵有所突破?
袁振國:在學前教育方麵,確定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的重點是加快建設普惠性幼兒園,公辦幼兒園要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引導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201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幹意見》,按照文件要求,各地以縣為單位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三年來,新建幼兒園3.1萬所,改擴建幼兒園4.4萬所,增設小學附屬幼兒園5.6萬所,2013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從51%提高到65%,提前兩年實現“十二五”教育規劃目標。
在義務教育方麵,通過均衡配置辦學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薄弱學校改造、實行教師流動、優質高中的招生名額分配給所有初中等措施,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特別是中央財政為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每年投入約160多億元,營養改善計劃覆蓋中西部699個縣,惠及3000多萬名學生,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
在職業教育方麵,明確了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總目標“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普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製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逐步與普通高校本科考試分離,重點探索“知識+技能”的6種考試評價辦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1000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完成布點,形成了近1200個典型案例,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