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峰:改進文化事業效率是深化改革的關鍵
專題
作者:王海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文化體製改革是我國全方位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建立現代化的文化市場體係和現代化的文化管理製度的規劃。從中不難發現政府對文化體製改革的思路與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整體思路是一脈相承的。建立服務型政府,更多地履行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責,而將文化事業創造的主體角色更多地賦予社會和企業。從世界曆史的經驗看,文化現代化作為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側麵,其自身的發展又往往獨立於社會的發展,甚至很多時候還能對社會發展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現代化的文化市場體係的建立,帶來的是一個更具活力的文化土壤形成機製。在這種機製下,文化發展能夠為社會進步輸送的養料也必將更加豐富。
文化產業迎來黃金10年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在《決定》剛剛出台之後,便對其中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亮點進行了深入解讀。
陳少峰認為:和以往的各種文化體製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等內容對照起來看,我們意識到《決定》對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做了很多具體化的要求。總結起來,有四個方麵的顯著特點值得重視。
其一,結合國家治理和行政改革,打破壁壘和障礙,以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其關鍵是實現企業跨行業和跨地區經營,有效配置資源和通過企業並購整合資源。
其二,根據全國整體性經濟體製改革與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新部署,要求深入改革文化管理體製機製,重視文化市場在配置文化產業資源中的地位,形成以政府引導和市場為配置資源核心力量相結合、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其三,如《決定》所提出的“鼓勵非公有製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製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等,旨在重視各種所有製形式的企業之間平等競爭,提升並實現文化民企的國民待遇。
其四,加大對內市場開放的力度,從政策上促進開放,並且實現政府引導、扶持和政策有效性三者的結合。
“也就是說,根據《決定》對於深化文化體製機製改革的要求,就是要在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盡力擴大對內的市場開放力度,促進內容產業和版權產業發展,改變和完善扶持和獎勵文化和文化產業的方式,實現對文化內容創作和民營文化企業更有效的激勵。”陳少峰說。
陳少峰教授多年來對文化體製改革都頗有研究,早在2011年,他曾經在接受采訪中說:“通過深化文化體製改革,釋放出文化企業的巨大生產力,將推動文化產業迎來黃金10年。”
文化建設中取得的成就
陳少峰在研究中稱:文化建設可視為文化應用領域的發展,包括五個主要部分,即積累型文化、提升型文化、支撐型文化、滿足型文化和競爭型文化。所謂積累型文化,就是在自然文化積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傳承傳統的文化精華,針對未來文化發展進行必要的積澱,如奢侈品和設計能力的積澱、優秀價值觀的弘揚。但是,傳統文化隻能作為資源基礎,不能替代當代文化的積累和發展。
陳少峰說,當前,我國文化體製改革主要麵臨的問題是,文化體製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需要拓展,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麵需要重視傳媒的變革,對廣電中的事業和產業進行分流發展。需要培育市場主體,形成國際競爭力。
在陳少峰看來,中國雖然曆史文化悠久,但是稱不上文化資源大國。因為文化資源中的第一資源是人力資源,而我國人力資源中高端人才的開發和培養處於初始狀態,缺乏高端人才,也就缺乏製作精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