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以多中心組團式城市布局替代“攤大餅”
專題
作者:董穎
城市同人一樣也會生病。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不良症狀,如人口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住房緊張、貧富兩極分化、公共衛生惡化、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進入新世紀之後,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城市病呈高發之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發展過度膨脹,出現了交通堵塞、環境汙染、住房擁擠、人口過多等問題,被稱之為“大城市病”。在這種情況下,城鎮化發展該何去何從,大城市病該如何緩解,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和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表示,城鎮化的本質是以人為本,要滿足百姓的工作生活需求,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采取多中心組團式,以避免或緩解大城市病的發生。
推進“人的城鎮化”
眾所周知城鎮化是一個世界性的發展趨勢,它是呈現一個國家作為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回顧我們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城鎮化在我國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我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了將近7億,其中有6億是進入到城市當中的。
“城鎮化是世界性的一個現象,不是中國特有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程,伴隨著工業化的過程,居住在農村的農民,轉移到城市,從事工業到服務業,從農村到城市,這樣的過程就叫城市化過程。”
近幾年,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飛速發展,對於這種較快的發展進程,肖所長表示是一個應有的階段,經過一個緩慢的增長階段,城市化的水平達到30%,一旦到了30%—70%之間,就是快速的發展過程。
近兩年,城市化進程的研究領域又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伴隨著城鎮化過程,我們並沒有把農村人口同步轉移到城市,我們是一個壓製的城市化的過程,你不能隨便到城市來,有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之分。我們城市化之後的一些變化,一個數據是我們現在的農業的GDP占總量的10%多一點,10.1%都不到,但是我們的農業勞動力非常的大,有多少人來分享?有52.57%的人來分享,這就是我們的情況。人家是同步的我們沒同步。就這樣城鄉差拉大,城市的收入遠遠高於農村的收入。”肖所長說,農民工可以到城裏去打工,但他並不能解決全家的問題,隻是勞動力進城。目前我國以農民身份在城裏打工的人,有2億6千萬,他們沒有享受城市的福利和權利,這個情況頂多是一個半城市化,不是徹底的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解決人的城鎮化——不是土地的城鎮化,不是樓房的城鎮化,真正的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真正成為城市居民不僅僅是這些農民工,還有他們的家屬和孩子,留守的兒童和婦女,都在進行當中,新的城鎮化才是真正的城鎮化。“我們的觀念要轉變,廣場多大和樓房多高都不是城鎮化。”在肖金成看來,城鎮化包含了農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吸力兩個方麵。“一個人進城”不是城鎮化,“全家進城”並且在城裏能生活得好生活得有水平才是城鎮化。他指出,城市建設得再漂亮,不宜居也是白搭。城鎮的發展不是靠麵子工程說話的,而是靠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裏子工程的發展拿出成績單的。
“我國實施城鎮化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們二三產業的比重已經將近90%。所以我們的城市化水平,是要讓更多的人來享受二三產業帶來的財富。這些人有一部分人可能在農村,有一部分人要進入城市,因為城市需要他們,我們研究分析,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或者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要達到70%,那時候中國的城市人口超過了10億,從現在到2030年我們要轉移農村人口3億以上,這3億是個什麼概念,是美國的總人口。我覺得對中國政府來講確實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但是我在這裏說,這也是中國的機遇,那就是中國有事兒幹。通過推進城鎮化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工業化和城鎮化,我們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我們就向現代化推進了一大步,這為中國帶來了很大的機遇。”肖金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