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星:用標準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專題
作者:董穎
“村裏的事兒看似不大,但對農民來講,其實都不小。”作為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王衛星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農村調研,到過的地方越多,越深深感到農村各項工作的重要性,“2010年在雲南麗江調研時,有一個老太太給我印象特別深。她說,最遺憾的是她家老伴命不好,在村裏小廣場修好之前就走了,如果他能跟大夥現在一樣,每天到這個地方來跳跳舞,聊聊天,該多好!老太太如此感慨,我聽了很感動,村裏這些公益事業對他們實在是太重要了,這是很多城裏人不太能體會得到的。”
一事一議建美麗鄉村
“大家一起出錢出力為村集體幹活,這樣的場麵好久沒有看到了。” 2008年年初,我國率先在黑龍江、河北、雲南三省全麵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到2012年全國都開始做,包括北京、上海、廣東,一事一議這個事主要是後麵有個財政獎補,所以大家都很有積極性。”王衛星介紹說。
過去村裏要幹點什麼公益事,基本上是幹部說了算,農民參與的熱情不高。自從有了這個政策,村裏要做哪些公益事,怎麼幹、怎麼管,全都由農民自己做主商議決定,國家財政還拿出錢對村級公益項目進行獎補。“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是村民通過規範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開展村內公益事業建設項目,政府采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的方式,給予適當的 資金支持。其目的是以農民自願出資出勞為基礎,以政府獎補資金為引導,建立多方投入、共同推進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就拿村裏修路這件事來說,村民大會上一說,隻要大家都同意馬上就可以幹。修路的錢,由村集體出一些,村民自籌一點,財政再獎補一塊。一些地方修路的工,全由村民義務承包了;修路的機械、鏟車和貨車也是村民從自己家裏開來的。”王衛星舉例說。
作為綜改辦的前身稅改辦,2006年之前,王衛星和他所在機構做了大量的工作將農業稅免掉。“這樣,原來靠農業稅養活的一批農村幹部,以及農村辦學、公共事務等,就需要其他資金來源,錢雖然免了,事情還得做。而且政府職能也在改變,過去他們很大的職責是收稅,現在改為提供服務。”王衛星說。
“村級公益事業投入欠賬一直很大。過去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以及鄉統籌、村提留是一個重要投入來源,但對農民也是不小的負擔。農村稅費改革取消提留統籌以及兩工後,帶來了一個新問題,原有村級公益事業投入渠道被堵塞,而新的投入機製未建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麵臨困境。”王衛星說。
為解決減輕農民負擔和發展村級公益事業這個兩難問題,農村稅費改革時留有一個“口子”和政策空間,就是村內戶外農民自己受益的事兒允許村民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來解決。但在組織農民籌資籌勞時,常常遇到“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問題,導致村級公益事業停滯不前。黑龍江等省嚐試了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的方式,既解決了農民自籌不足的問題,又調動了農民議事積極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製度才真正得以激活。這項政策著眼於戶外村內,拾遺補缺,將公共財政的陽光直接撒向全國60萬個村落,體現了良好的適應性和強大的生命力,不僅開辟了億萬農民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途徑,提供了公共財政直接投入到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載體,創造了農民發家致富的良好條件,而且還搭建了基層政府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為促進基層民主、增強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9年,貴州省甕安縣進行了有益的嚐試與探索,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800萬元,與林業、交通、水利、農發、扶貧等1000餘萬元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取得較好的效果,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