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彭芝 大愛無涯,行者無疆(1 / 3)

劉彭芝 大愛無涯,行者無疆

關注

作者:餘維峰

有一種鳥,一生都在飛翔,飛累了,就在風中休息;有一首詩寫道:“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這,仿佛就是劉彭芝校長的寫照。

在教育一線耕耘近五十年,劉彭芝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甚至近20小時,在她的日程表裏,沒有寒暑假和節假日,沒有白天和黑夜,她曾戲說:如果以每天8小時計,可以說我已經拚命工作了近百年,我已經沒有“我”了,我的生命已化作無數個細胞,灑在人大附中的校園裏,融入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偉大事業中。

擔任人大附中校長17年間,劉彭芝帶領全校師生員工熔鑄中外精華,堅持綜合創新,創辦了一所“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優質中學,探索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同時,她從未忘記優質學校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從2002年起,人大附中一直致力於積極發揮輻射作用,探索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路徑,創造出與中西部地區合作辦學,幫扶周邊薄弱校,多種形式培訓師資,接受幫扶校學生“留學”,輸送優秀幹部,創建網上聯盟,建立“卓越校長、卓越教師”培訓基地等十餘種幫扶模式,為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已經、正在並將繼續做實實在在的努力。

孵化更多的“人大附中”

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關鍵是要辦出更多的好學校,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劉彭芝認識到,優質學校發揮輻射作用最有效、最可持續的方式是在區域內幫助基礎薄弱校提升辦學水平。為此,在北京市、海澱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2012年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成立,由人大附中本部及承辦校、托管校、幫扶校、新建校等學校組成,盡最大努力將一些薄弱校納入人大附中的辦學體係,至2013年已有成員校10餘所。

人大附中分校是海澱區一所非營利性質的年輕民辦學校,前身是基礎薄弱校——西頤實驗學校。由於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滿足學生需求,人大附中接手之前,生源數量逐年下降。2003年在劉彭芝校長創意推動下,海澱區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海澱區教委與人大附中分別簽署協議,由人大附中合並接收西頤實驗學校,在原校址上建立人大附中分校。目前,學校已發展為包括初高中六個年級的完全中學,在校學生1500多人,教職員工近200人。2007年,北京市開始高中新課程改革,劉彭芝提出了一個新舉措——申報成立人大附中本部、北航附中和人大附中分校三校聯合教育實驗體,自主排課、自主會考,共同推進高中課改;分校學生可以和附中本部同學一起享受人大附中豐富的選修課資源。有了這個聯合體,分校所有學科的每個老師都能參加附中各教研組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一起研討,互相聽課,重要的考試統一命題集體閱卷;這種近距離的交流研討使分校的老師們,特別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學校辦學質量快速提升。

僅僅經過十年,這所原來的薄弱校完成了華麗的蛻變。如今人大附中分校中考成績居海澱區第一,初中部已成為全區數一數二的優質校;高考成績居海澱區前9名之內,已超過一些區級示範校,重點大學上線率達到100%,其中51%的學生進入北大、清華、人大等國內一流大學,贏得了學生家長的廣泛讚譽,成為人大附中區域內托管幫扶的成功範例。

於秀娟是人大附中的曆史教師,曾連續多年擔任高三年級組長並作為校內副校長主抓高三的工作。2009年,劉彭芝校長派她到北航附中擔任學校派到該校的第四任校長時,其實她心裏並不情願。在人大附中教曆史、抓高三雖然也任務繁重,但對她而言畢竟是輕車熟路,更何況還有十幾年積累下來的對附中的感情。但如她所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校長相信我,我就一定要做好。”一年多以後,當有一次碰見校長時,於秀娟問她“你把我派出去現在後悔嗎”?劉彭芝的回答是:“我不後悔,我心疼。”於秀娟曾把劉校長讓她擔任北航附中校長比作讓自己騎馬,她說:“我是一個不會騎馬,不愛騎馬,害怕騎馬的人,可校長卻好心的把我放到了馬背上。為了讓我能騎好馬,劉校長和人大附中的老師們一直扶持著我走到今天。”

從2003年開始,人大附中已陸續向人大附中分校、北航附中、人大附中二分校(原海澱區藍靛廠中學)、翠微中學,新建的海澱區西山學校、人大附中朝陽學校等北京周邊學校輸送了幾十名優秀幹部和教師,他們帶去的不僅是人大附中的辦學經驗,也帶去了人大附中的精神文化。

2010年高考對北京市延慶縣永寧中學來說是一個重大轉折,作為北京西北部最偏遠山區的一所普通中學,一下子有56名學生考過本科線,奇跡的背後,是人大附中十幾名支教老師辛勤的付出,是人大附中對這所北京邊遠山區薄弱校長達5年的真誠牽手,實在幫扶。

2005年12月,作為永寧中學的手拉手學校,人大附中的800多名師生為永寧中學送去了校服和書籍,並為他們開通了遠程網絡係統,安裝了網絡平台以進行一對一互動。隨後,每學期有10至20名永寧中學的學生和多名教師到人大附中短期學習。

2007年,永寧中學成為人大附中延慶分校,附中派出了11名教師赴延慶支教,常駐永寧中學,還有部分教師需兩頭奔波教學。他們的課堂向全延慶教師開放,據不完全統計,僅第一個學期來聽課的當地教師就有2000多人次。通過開放課堂、網絡共享、共同備課、交流報告等多種方式,他們把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傳送到整個延慶。但因為人力、物力所限,到2009年附中很難再派教師到延慶任教,劉彭芝果斷決定,將延慶分校兩個班的學生全體帶回人大附中上高三,一年後,這兩個班79名學生有56人考上了大學本科,對這所山區中學來說,這是從未有過的奇跡。

在這個過程中,劉彭芝發現了這種幫扶模式的局限,一是學校長年外派大量教師難以為繼;二是幫扶不是取代,而是為了最終的“不幫”。於是,調整思路,轉變方式,於2010年撤回派駐永寧的幹部教師,與延慶一中、延慶永寧中學三校聯合,由延慶一中幫助永寧中學辦高中,人大附中通過遠程教育、教師培訓等方式提升延慶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2012年,人大附中又選派了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師在內的支教團,多次奔赴延慶永寧中學,深入開展城鄉一體化教育研究工作,通過聽課、評課、參加指導教研活動等形式,對學校的幹部教師進行業務培訓。

無限網絡,無限校園

多年的“幫扶”實踐,使劉彭芝得出了一個結論——優質學校受自身人力、物力所限,遠距離牽手薄弱校不是最佳的幫扶方式,隻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公共服務平台,才能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更大範圍內的共建與共享,讓千千萬萬個孩子走進名校課堂,共享優質教育。

2005年,劉彭芝發起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並擔任“聯盟”主席,聯合全國的優質中學,通過基礎教育網絡的建設和開發,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教育欠發達地區。“聯盟”是一個公益性的網絡平台,任何學校和個人隻要具備上網條件,都可以免費成為“聯盟”會員,使用網上全部教育資源,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資源上傳到網絡與他人共享。現在“聯盟”已輻射全國31個省市地區,有4257所學校加盟,注冊的教師和學生近70萬人,建成了6萬多課時的教學資源。“聯盟”還先後開展了“國家基礎教育資源西部行”、“支援西部教育,全國基礎教育優秀中小學課件網絡展播”等活動,麵向新疆、內蒙古、寧夏、貴州、青海等邊遠地區具有網絡條件的學校免費開放,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聯盟”輸送的優質資源對於邊遠地區的教師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貴州畢節民族中學的校長對此深有感觸:“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是所有貧困地區的校長最為頭痛的問題。2009年我校加入‘聯盟’之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聯盟’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教育資源,也培養了教師參與共建教學資源的能力,僅2011年我校教師為‘聯盟’提供了教學視頻58個,教學設計432課時,檢測試卷250多套,試題4500多套,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質。”

2009年,六盤山高中加入“聯盟”,學校383名任課教師獲得了免費的上網賬號,共享發達省市知名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劉彭芝追求社會責任最大化的理念也在這個學校生根發芽。現在,六盤山高中已和寧夏南部山區的涇源縣、同心縣、海原縣等五個縣的兄弟學校建立了合作共建機製,擔當起示範性高中的社會責任。

2013年9月2日,是新學期第一天開始上課的日子,在雲南、廣西、內蒙古等地13所中學的初一課堂上,孩子們正在上一節新奇的數學課。他們通過視頻與遠在北京的人大附中學生一起聽課,參與互動;而他們的數學老師就在身邊,隨時指導,答疑解惑……

遠程教學的弊端是無法顧及到學生的差異性,缺少充分有效的個別指導,使教學效果受到一定影響,這在教育基礎薄弱的學校尤為明顯。劉彭芝還有一個理念,“幫扶”的目的是為了“不幫”,要變輸血為造血,為當地培養一批永遠不走的優秀教師。為實現邊遠地區學生與教師共同提高的“雙贏”,劉彭芝帶領她的團隊又進行了新的嚐試——“雙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