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僵屍肉”打開了還魂之門
立此存照
作者:姚文暉
“70後”豬蹄、“80後”雞翅……有的比一些年輕人年紀還大的“僵屍肉”通過走私入境,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宵夜攤、餐廳。這些肉有的來自疫區,有的嚴重過期,用化學藥劑加工調味後居然搖身一變成為“賣相”極佳的“美味佳肴”。6月份,海關總署在國內十四個省份統一組織開展打擊凍品走私專項查緝抓捕行動,成功打掉專業走私凍品犯罪團夥二十一個,涉及走私凍品貨值超過三十億元人民幣,包括凍雞翅、凍牛肉、凍牛豬副產品等十萬餘噸。
被各色食品安全事件錘煉得百毒不懼的國人早就不是第一次吃到這種“僵屍肉”了。2013年5月,廣西南寧警方就曾查獲一個冷凍肉走私窩點,其中“資曆”最老的雞爪,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比好多年輕人的父母年齡還大!難怪有網友說:“終於吃到奶奶年輕時養的雞了。”
無數慘痛事實一再表明,在食品安全領域,和無良商販講“道德血液”是不管用的,保衛百姓餐桌安全隻能寄希望於相關部門有效的監管和打擊。“僵屍肉”事件中,監管部門去哪兒了?新聞中隻有語焉不詳的一句話:“打擊走私凍品需要靠海關、公安、工商、檢驗檢疫等多個職能部門進行配合……目前十幾個部門看似參與度很高,但常常是誰都參與、誰都不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僵屍肉”走私團夥的運轉效率之高。目前凍品走私已經從家族式單打獨鬥發展到“全國抱團”,走私團夥從承攬業務到運輸、清關、貨物交付形成了“一條龍服務”,來自全國各地的凍品走私人員建微信群、QQ群,有什麼風吹草動互相通氣。
監管好似散兵遊勇,走私“僵屍肉”卻是分工精細、合作嚴密的集團軍作戰,勝敗已在不言中。“誰都參與、誰都不管”,再次暴露出食品安全監管體係的一個老問題,即“九龍治水”。因權責不清,多個相關部門有利益爭著管、有問題踢皮球,“九龍治水”實際上往往是“龍多不治水”。
兩年前的大部製改革,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應運而生,現在看起來也沒能徹底解決問題。這裏有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是,製度上可以授權某個部門統領全局,但在實際操作中靠單個部門的力量根本無法杜絕有關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比如食藥監局不可能擁有公安機關的刑偵權力,它頂多隻能起到一種協調作用,到頭來還是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
此外,“九龍治水”固然弊端重重,但若每條“龍”都能守住自己的陣地,“僵屍肉”也不至於長驅直入。從凍品走私鏈條看,它要端上國人餐桌,需要突破重重關卡,而這個鏈條上有海關、工商、質監、檢驗檢疫等多個部門分兵把守,隻要有一個監管環節監管到位,“僵屍肉”就可能被成功攔截。而現實中,“僵屍肉”的“通關”每每如入無人之境,這隻能說,幾乎所有的監管環節都陣地失守了。這更多的不是製度問題,而是責任心問題,而責任心問題隻能靠責任追究來解決。
因為“僵屍肉”,媒體發明了一個新詞,叫“肉齡”。以後去市場上買肉製品,大概要先問一句:敢問肉齡幾何?食品安全事件,年年上演新的橋段,而追問監管之失,卻總是了無新意,無非一是製度有缺陷,二是製度執行不力。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原載2015年6月24日《春城晚報·春城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