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病?

立此存照

作者:丁菲菲

被朋友圈“誅殺”的人販子

朋友圈的雞湯這幾日被誅殺人販子的消息頂替了。

這張“不求點讚,隻求擴散”的“販賣兒童,一律死刑”的圖片,以接力的方式刷爆了朋友圈,引來更多的擴散。

點讚者不少,理由很充分:國內拐賣婦兒22%的破案率,遠低於40%的刑案平均破案率。

喊停者有之,理由也很充分:“濃重的‘文革’氣息撲麵而來。”有個家夥,為此拉黑了一百多個好友,因為這些人讓他感到害怕。

其實仔細想想,跳出朋友圈的滿屏紅字黑圖,那些接力轉發支持死刑的父母,與其說是支持死刑,倒不如說是出於一種恐懼的情感表達。在“人販子一律死刑”情感宣泄的外衣下,是父母對“打擊人販子不力現狀”的抗議,是對“如何改變”的懇求。

那些喊停者,也應設身處地考慮一下,如若對這滿屏“誅殺”背後的恐懼和辛酸抱以同情之理解,將散在朋友圈的“誅殺”,合力變成可具操作性的公共議題,以此督促製度的改進,總比糾纏於點讚者的激進有意義吧?

施暴的“弱者”

扇耳光、香煙燙、繩索綁、拍視頻……浙江慶元四名十幾歲的少年,如虐淩小白鼠一般,將這些暴行施加在一名六歲男童身上。

視頻裏男童的哭喊求饒讓人心痛,施暴男生的無動於衷更讓人心寒、心驚。

有些人把這當做無害的惡作劇。比如在美國因為群毆同學而麵臨最高終身監禁的中國留學生翟雲瑤,直到出庭時她還不以為然,以為這隻是在校園裏司空見慣的小事。

這事在不少家長那兒好像也沒多大。在他們眼裏,這頂多是“孩子不懂事”。當然,打了人,該賠禮該道歉,家長們一樣沒少做,也滿口答應“嚴加管教”。

於是,少年暴力就這樣被輕描淡寫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視頻裏,隨著警方的介入,施暴的熊孩子眼看要攤上事兒了。

很快,慶元官方宣布稱已協調促成打人者向被打者及家屬賠禮道歉,並要求監護人加強對子女的監護。不出所料,“打人事件”就這樣嚴肅正式地不了了之。

看來,認為“惡作劇事小”的不單隻有翟雲瑤一個人。因為付出代價低,太多“熊孩子”和家長,甚至整個社會對少年暴力不以為然。因為年紀小,即便有施暴行為,在法律定性上也不過是“小事”。

隻是,這種不用付出代價恃強淩弱帶來的快感,會不會是讓暴力少年上癮的毒品?如此下去,又會冒出多少個翟雲瑤,直到站在法庭上,依然毫無悔意、不痛不癢?

【原載2015年6月24日《中國青年報·新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