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養育成了奢侈品
公民講壇
作者:李鬆蔚
近來,電視劇《虎媽貓爸》正在向全國觀眾灌輸一條“真理”:育兒這件事已經開始成為“奢侈品”。不光要砸錢,還要花時間,有關係,買學區,最關鍵的,還要懂科學的方法……孩子上個學,認個字,交個朋友,培養個行為習慣,一舉一動都緊緊牽動著兩個父母四位老人的心,誰也不閑著。
有人說:“沒辦法,誰叫教育資源太不均衡呢。”這倒是實話。我曾經去北京一所重點小學作講座,那裏的老師告訴我,三年級的學生就已經開始看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一個美國人,她難以置信地說:“在美國,《哈利·波特》是七年級學生的課外讀物,而且被劃分到難度較高的一級。”
這種“奢侈品”級別的教養,讓我們把孩子養得英語比美國孩子還要棒。然而,我們也該捫心自問,這真的有必要嗎?
不同於香奈兒和愛馬仕,養育作為一件奢侈品,並不是隻要肯出錢就可以多多益善的。為了獲得超卓的品質,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包括一去不返的童年和充滿快樂的親子時光。對於任何人來說,這樣的犧牲都不可謂不大。而如此精心地培養出一個個小“超人”,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拯救地球,為了世界和平,還是隻為了增強競爭力?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已喪失到如此地步,以至於我們的後代不拚命廝殺,就難以生存下去麼?
我在國內一流的大學念過書,也當過老師,見過太多“奢侈”培育的累累“碩果”。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從小到大,未遇挫折。這樣的孩子幾乎從來懶得關注那些被他甩在身後的同伴將會有著怎樣暗無天日的人生。等到他們有一天發現那些人過得一點兒也不差,也許反而十倍幸福的時候,這些天之驕子會感覺到強烈的失衡。他們難以理解:我讀了名校/研究生/博士,而他連大學都沒考上,但他怎麼開個淘寶店,一個月就比我一年賺得錢還多呢?
這是一個現實:他們從小到大唯一看重的成績和排名,其實並不像他們想象中的有那麼大的意義。而對於這個現實,這些孩子還沒做好接受的準備。
因此很難理直氣壯地說,奢侈品養育所暴露出的種種焦慮,全然隻是為了孩子。事實上,“奢侈品”三個字已經暗示了它的另一麵。當我們花幾萬塊錢買一個包的時候,在意識層麵上,沒錯,這個包買來隻是為了裝東西。就像我們理直氣壯地說,希望我家孩子考第一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隻是為了他的前途一樣。但是,你敢說就沒有一點別的動機?
當然,我們可以說:中國家長更重視子女教育,不惜犧牲一切。但我相當懷疑孩子們是否領情。他們一方麵正受到極大的關注,一方麵又感覺內心的需求被極大地忽視。這種矛盾的體驗傳遞出的信息是:他們重視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國人慣於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劇中“虎媽”為什麼開始重視女兒的教育?因為女兒表現不好,丟的是媽媽的臉!
我們想買奢侈品的根本原因,總還是出於自身需要。無論是彌補過去的缺憾,還是為了日後的升值,無論是在人前顯貴,還是奪權示威……我們花了大價錢,總有一部分小心思,為的是我們自己。今天,養育也成了奢侈品,我們會讓孩子也替我們埋單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