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農民上樓”
公民講壇
作者:戴文華
傍晚回家,目睹一位老農駕駛的三輪電動車上裝著兩頭羊和羊草,我感到新奇,便問:“天快要黑了,把羊運到哪裏賣?”這位老農笑著說:“同誌,不怕你笑話,我家拆遷後被安置在別的村,但承包田還在七裏外的原村,白天騎車去原村種地、放羊,晚上把羊帶回安置房過夜,深夜怕小偷盜羊呀。”
這位老農還告訴我:“拆遷後,雖住上了農民公寓,居住條件好了,但增添了許多麻煩。一是種地不便,每天要騎車到原村種地,早出晚歸,中午沒地方吃飯、休息。二是曬糧、棉不方便,收獲季節,糧食、棉花要運到農民公寓樓下的場地上翻曬,因場地小,家家都要搶場地曬糧食、棉花。三是貯存糧、棉不方便,農民公寓無附房,車庫又小,曬幹的糧、棉沒有足夠的地方貯存。四是養殖不方便,拆遷前的老住宅獨門獨院,家前屋後有豬舍、羊圈、雞窩,還有河塘,既養魚又養鴨、鵝,六畜興旺,住上農民公寓,哪還能發展養殖業呀。”老農的話實實在在,反映了當下拆遷農民的苦衷和訴求。
最近,我還遇到母親的老鄰居阮桂英奶奶,她拄著拐杖,一瘸一拐,駐足向我訴苦:“拆遷後住農民公寓,像被關在籠子裏,老兩口上下樓不方便,隻好在泰西村小兒子家的平房居住。”阮桂英奶奶患糖尿病並發症,腿瘸,行走不便,老伴患腸癌剛動完手術,身體虛弱,不能爬樓。拆遷後被安置到農民公寓居住,給老兩口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這幾年,因城鎮建設、新建各種園區和房地產開發,大量的農田被征用,導致農民住宅被拆遷。拆遷安置也由過去的就地安置變為異地安置、並村安置。即甲村拆遷戶集中到乙村安置,或幾個村的拆遷戶並到一個村安置,安置房有農民公寓,也有代建房、自建房。
異地安置的農民公寓和代建房,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給還有承包田的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二是安置房質量較差,農民公寓或代建房由開發商承建、拆遷戶購買,由於一些承建商轉包工程,偷工減料,所建安置房出現裂縫、泛堿現象,引發拆遷戶群體上訪。
在新一輪的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新農村建設模仿或套用了城市建設形式,傳統的鄉村住宅和院落被拆被毀,“遷村並點”,異地安置,新建聯排小高層農民公寓,還配套新建農民文化、健身廣場和娛樂活動中心。由於沒有考慮農民對設計的需求,一些地方的文化廣場變成了打穀、曬穀場,那些照搬城市模式的休閑樂園也變成了雞鴨鵝和貓狗嬉戲的場所。
農民是土地的主人,承包田是農民的命根子,住房是農民的安身立命之處。拆遷安置應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生存方式、生活習慣和種植養殖需求,不能把城市居住方式強加給農民。拆遷安置應因地製宜,滿足農民現代化物質居住需求,留住農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保持鄉村的原生態和宜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