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高考狀元”崇拜症
公民講壇
作者:風青楊
又到高考“發榜”時。按以往的經驗,又到了媒體、商家炒作“高考狀元”的高潮。每年的這個時候,有關高考狀元的新聞就會鋪天蓋地地傳來,每個省、每個市、甚至於每個縣都會產生自己的“狀元”,接著就是采訪、座談、出席某個活動。盡管教育部一直要求“高考成績不排名、不公布高考狀元、不炒作高考狀元”,但全國除少部分地區外,有關高考狀元的報道仍占據了地方性新聞報道的重要位置。
把狀元做成產業鏈,也算是當代社會才有的奇景。要放在古代,十年寒窗無人知,一朝成名天下聞,受益的除了狀元本人及其家人,最多也就讓修建狀元牌坊的木匠沾沾光。但放在當今中國,假如沒了狀元,世界將會怎樣?可以設想——中學:沒狀元,讓咱怎麼做招生簡章。高校:沒狀元,清華北大該急壞了。商家:沒狀元,怎麼賣狀元房、狀元筆記、狀元講座、狀元承諾班……而一些地方主管則由此臉上貼金,自恃領導有方,政績砝碼加重。
可以說今日之熱炒高考狀元,已經成了某種商業手段。它實際上和選拔人才無關,和教育製度無關,和激勵人才無關,甚至和高考狀元本人無關。人們熱衷於它,是因為從中可以獲取有利於自己的東西。相比中國,在歐美等國家,從來沒有“高考狀元”的情結。為什麼沒有?主要在於這些國家人才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僅僅“分數高”,並不能證明就是優秀學生,還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誌力、公益情懷、創造能力、領導能力方麵有積極的建樹。
而這種多元化、社會化的評價標準,完全是開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國學生很樂於參加慈善活動以及公益活動,打工賺錢是家常便飯。國內的教育盡管也強調多元評價,但分數好才是真的好,學習成績仍是最高標準。如果成績不夠好,就算你的社會協調能力和規劃領導能力再強,也沒有人賞識你。偏才怪才屢屢受到排擠,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評價得不到落實,以分數為衡量標準的“高考狀元”自然就被推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所謂的“高考狀元”不過是臨場發揮較好而已,“高考狀元”不過是一次考試的偶然產物。上大學之後,乃至將來畢業、工作,第一名一定比第二名、第三名強?不見得。若幹年前有研究課題組公布“中國高校傑出校友排行榜”,結果表明:“所有的傑出企業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學術領域,中國兩院院士、外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獲獎人等名單中,也沒有出現高考狀元的名字;傑出政治家中,同樣沒有高考狀元。”這說明,改變命運的是知識,而不是狀元或一次考試。
狀元崇拜,說到底是有關何為“成功學生”的社會取向,症結在於評價標準太單一。歐美國家不會像我國那樣對“高考狀元”情有獨鍾,隻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得到足夠的社會尊重。這樣,人們才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反觀我們,行業差別和歧視仍然很大,隻有考高分才能進入名校,而隻有進入名校才能獲得“高人一等”的發展機會。
一個公平的社會能為公民提供更多向上的機會,考場無處不在、博弈無時不有,高考不會固化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風景還在“社會”主戰場上呈現。過分地宣傳高考狀元,是在人為地“拔苗助長”或摧殘人才,是在人為地扭曲人才教育機製。長此以往,便會使得我們國家越來越多地培養出一個個考試機器,而不是真正可取可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