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攀比
公民講壇
作者:何龍
假如母親去小學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卻因為個子矮被兒女“勒令禁止”參加,被禁止的母親將有怎樣的心情?
這種看起來有點荒唐的事還真有其事。昨天有媒體報道說,武昌的盧女士是一位小學生的母親,她近日感到困擾的是,馬上要召開學期結束前最後一次家長會了,“之前我開家長會都很隨意,但女兒這次回來卻告訴我,每開一次家長會,同學們就會在私下議論誰的媽媽年輕、誰的媽媽漂亮……最傷人的是,女兒說同學間流傳著一個‘辣媽排行榜’。”
為了子女的顏麵,在開家長會前,家長們要置辦新衣,還要突擊美容、做頭發,都把自己收拾得跟模特似的。
公共場合,人的穿著打扮會影響到他人的觀感,要求穿著整潔得體是無可非議的。同樣,參加家長會的家長也不能衣衫襤褸蓬頭垢麵,這不是純粹為子女長臉的問題,而是尊重他人的問題。
但參加家長會不是去參加選美比賽,沒有必要非要穿得像時裝模特似的。小學生對父母衣著的過高要求,來自同學之間的相互攀比。相信這種攀比並非都是與生俱來的,更多時候,他們恰恰是從大人那裏學來的。
在我國,不同的身份、職務、級別、財富,甚至來自不同的地區,都會影響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這種身份識別與身份講究認真到走路、落座、入席、講話等等都要嚴格按照次序進行,稍有差池,就會變成重大事故。森嚴的等級讓國人特別喜歡攀比。他們比位子,比銀子,比房子,比車子,比樣子,比麵子……這種攀比通過父母的言談舉止傳導給子女,讓子女從小就耳濡目染。
除了大人之間的攀比之外,家長和老師還喜歡在小孩之間進行攀比:比成績,比乖巧,比聽話……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名,按成績分班,對家境富裕、父母當官的學生格外關照等等,都是在作攀比示範。
社會、學校、家庭合力組成了人生大學堂,這個大學堂幾乎覆蓋了兒童的所有生活界麵。成人的世界是兒童的模板,成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講授人倫課,都在輸出價值觀,都在示範行為模式,都在強化等級區分。
當兒童見多了權力的恣肆、金錢的張揚和美貌的無敵後,童心如何能不受汙染?童真怎樣能得以延續?而且童真的早逝不僅僅是一種品質的夭折,還伴隨著世故和狡詐木馬的植入。由於後續教育不但沒有匡正消逝的童真,反而加速了兒童成人化和成人功利化,使金錢、權力和美貌愈發成為攀比的主要參照。
過去說“子不嫌母醜”,現在連母親的個子不夠高都受到嫌棄,這說明了我們的教育在人生的前端就已經出現問題。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當他們真正進入並感知成人世界時,早期埋下的觀念種子就更容易茁壯成長了。
那位被“勒令禁止”參加家長會的媽媽,一定會為這樣的子女深感痛心,但這是孩子的錯誤嗎?顯然,孩子的內心是從一張白紙逐漸變為複雜圖案的,那麼小小年紀,其內心圖案就變得如此淩亂,又是誰的塗鴉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