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也靠不住
公民講壇
作者:任大剛
一些貪官汙吏被查處後,網友翻出他們在台上時慷慨激昂、對黨和國家表達忠誠的講話,以此證明這些人有多虛偽。
這樣的人,古往今來都不缺乏。荀子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遇到“國妖”是很麻煩的事,國妖“口言善”不用多說,關鍵是國妖所做的事情,善惡好壞總是混雜在一起,不一定每件事都稱得上大奸大惡,所以鑒別國妖的難度很大,一輩子安然無事,得以壽終正寢的國妖所在多有。
國妖問題涉及何為忠誠,忠誠為何,說起來都是大得不得了的話題。韓非子則直接運用權術的政治運作方式,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晉文公流亡在外,箕鄭提著食壺跟隨著。後來箕鄭迷了路,和晉文公走散了,他餓得在路上哭泣,但即便越來越饑餓,也不敢吃掉食物。
等到晉文公返回,起兵攻打原國並占領了它。晉文公說:“能夠忍饑挨餓而堅持不吃食壺裏的東西,這樣的人將不會在原國的故地叛變。”於是任命箕鄭做原國故地的最高長官。
但大夫渾軒聽到這條任命後卻極力反對,他說:“因為不動食壺中的東西,就相信他不會憑借原國故地反叛,不就是不懂權術嗎?所謂賢明的君王,是不靠別人不背叛我,而要靠我的不可背叛;不靠別人不欺騙我,而要靠我的不可欺騙。”
在這個故事中,君臣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孔子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忠誠的品格在韓非子這裏沒有位置,維係君臣關係的方式,是使臣子不敢反叛、不能反叛。為此就需要一些製度設計,另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齊桓公準備給予管仲尊貴的地位,給群臣下令說:“寡人準備立管仲為仲父。讚成的進門後站在左邊,不讚成的進門後站在右邊。”
東郭牙進門後在中間站著。齊桓公問道:“我要立管仲為仲父,已經下令讚成的站左邊,反對的站右邊,你為什麼站在中間?”
東郭牙反問道:“以管仲的才智,能夠謀取天下嗎?”齊桓公回答道:“能。”東郭牙又問:“憑他的果斷,他敢做一番大事業嗎?”齊桓公回答說:“敢。”
東郭牙說:“如果管仲的才智能夠謀取天下,行事果斷敢幹大事業,而君王您把專屬於您的最高權力交給了他,管仲以自己的才能,借您的權勢來治理齊國,您難道不怕他有一天取而代之?”齊桓公說:“你說得對。”於是下令讓隰朋主內,管仲主外,兩人相互牽製。
兩位重量級下屬的權力相互製衡,作為君王的齊桓公就“安全”了。韓非子認為,掌握類似權術,遠比忠誠這種品格靠得住。
這種思路,與現代政治思想中的權力製衡多有合轍。不過完全排斥道德上對忠誠的鼓勵,當下屬明白上級在玩弄權術時,上級同樣可能被聰明的下屬玩弄,而且同樣可以心狠手辣。玩弄權術者死於權術的例證並不鮮見。
從製度設計上看,韓非子認識到政治運作中忠誠的不可得,轉而求助於權力製衡,這一點無疑有深刻洞見。但是在君王具有無上權力的時代,這種天才般的製度設計隻能鞏固專製暴君的權力,加重民眾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