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社長”接力致富路
當代風采
作者:盧雨瀟
2015年8月的一天,重慶市銅梁區水口鎮天寨村十四社(現改為組)。
“老伴,你推我去新路上走走。”
“要得,去逛逛,今天天氣不錯。”
說話的是一對年過花甲的夫妻,男的叫蘇培東,女的叫陳誌榮。
蘇培東曾經是十四社的社長,後因病致癱。蘇培東癱瘓那年,陳誌榮接替丈夫擔任了社長一職。
蘇培東的癱瘓,陳誌榮的接任,這一切都起因於一條路……
迎難而上
“社長走了!”
“去哪裏了?”
“到廣東那邊打工去了。”
1991年初,天寨村十四社社長多次辭職無果,“棄社而去”。
轉眼就開春了,組織農業生產的社長卻走了,社員們急壞了。他們找到村幹部,要求村裏盡快解決這個問題。
“社長好比一根針,沒了它,千絲萬縷的村務就理不清。”村幹部蘇其善也著急了。
可話說回來,社長一職沒人願意幹,也是有原因的。
改革開放後,農村掀起“打工潮”,農民外出務工,月收入兩三百元不在話下。
而當社長呢?一個月隻有20元的補貼。
拋開收入低不說,光是社長要麵對的繁瑣事務,就令很多人吃不消——
社長要調解社員糾紛,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得罪人。
社長要組織農業生產,起早貪黑操心,照顧到全社卻耽誤了自家農活。
社長要負責安全工作,遇到突發事件,三更半夜都得第一個趕赴現場。
…………
總之,社長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活。
“這個擔子交給誰呢?”蘇其善想來想去,始終沒找到合適人選。
這時,蘇培東出現了。
蘇培東是十四社社員,為人熱情厚道。前不久,他向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
“我的入黨申請通過沒有?”蘇培東問蘇其善。
蘇其善眼睛一亮:“想入黨,就得為大家作貢獻。”
“你說嘛,我啥子都願意幹。”
“十四社社長走了,這個擔子讓你來挑,願意不?”
“我願意!”蘇培東決定放棄打工計劃,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出師未捷
“蘇社長,快來幫忙!”
一大早,鄰居簡世碧就來敲門了。
“啥子事?”蘇培東的妻子陳誌榮打開房門。
“收稻穀的來了,我家裏有100袋要賣,幫我搬運一下。”
由於交通不便,運輸車開不進村,隻得停靠在一公裏外的公路邊。
這一公裏路要靠獨輪車運輸,所以,簡世碧需要人幫忙。
裝滿稻穀的獨輪車隻推行了一半路,便陷入泥濘中走不動了。
“要不用人力背出去?”蘇培東說。
貨車司機不耐煩了:“人力背得半天時間,我沒這閑工夫等。”
眼看著收稻穀的汽車開走了,簡世碧傷心地大哭起來。
“這爛路!”蘇培東的心也被深深地戳痛了。
農村電網改造時,由於沒有公路,500公斤重的電杆運不進來,隻得靠人來抬。
村裏年輕人少,50歲的蘇培東帶頭去抬電杆。
沒走幾步,蘇培東突然大叫一聲——腰閃了。
蘇培東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腰椎骨折。
一個月後出院,蘇培東落下後遺症,腳跛了。
蘇培東再也不能健步如飛,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修一條好路。
2012年,經蘇培東多次協調,社員大會通過了修路的提議。
社裏請來施工隊,走路一瘸一拐的蘇培東擔起了監工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