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一剪的風情(1 / 2)

那一剪的風情

當代風采

作者:趙悅

2015年8月15日,巴西聖保羅,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激戰正酣。

美發項目最後一個子項目——“男士古典修剪與造型”技巧賽即將開始。

人均4平方米的場地內,32個美發模特已披上圍布;各國參賽選手打開工具箱,持剪而立。

來自中國重慶的選手聶鳳,靜立於自己的賽區裏。

“比賽開始!”裁判一聲號令。

聶鳳蓄積五年的夢想,在理發剪一開一合間美麗綻放。

癡而尋

2008年的一天,夜已深沉。

剛剛初中畢業的聶鳳蜷縮在沙發上,轉換著電視頻道。

忽然,一檔“美發T台秀”映入眼簾。

“濕發造型為基礎,二八分側分發型輔以流線感強烈的大波浪卷發做點綴……”美發導師正在介紹一款國際新發型。

那三千青絲,在導師手裏卷曲伸展——發梢飛揚間,發型瞬息而就。

電視機前,聶鳳已經“醉了”。

當天夜裏,她告訴母親:“我想學理發。”

於是,她開始四處打聽重慶美發行業有何高人。

很快,聶鳳聽說了一個人。

“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國內美發界,當前僅此一人。”

“他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

…………

聶鳳頓時心生向往,她決定拜這位名叫何先澤的高人為師。

很快,她找到何先澤工作室。

“本人暫無收徒計劃。”何先澤潑了她一盆冷水。

“我真的想學好理發技術,不,它更是一門美的藝術!”聶鳳一次次地懇求著。

何先澤看著麵前的女孩,忽然感到有些麵熟。

和那些僅僅想學門技術糊口的學徒不同,在這個弓腰低頭、麵帶哭相的女孩眼中,有一種少見的光芒在燃燒。

何先澤想起了當年的自己——從業以來,這種光芒始終在他心裏燃燒,促使他不斷挑戰自我、追求更高境界。

那光源,就是中國技工群體稀缺的“匠人精神”。

終於,何先澤點了點頭:“你可以來我的工作室打下手……我暫時還沒收徒打算,僅僅是指導一下你喲。”

此時,聶鳳已是滿眼盈淚。

尋而靜

學習第一天,聶鳳心潮澎拜。

“你想學什麼?”何先澤問。

“想學剪T台的新奇發型,想學染色,還想學……”她射出“連珠炮”。

“還是從‘洗頭’開始吧!”何老師一揮手說。

接下來的日子,聶鳳天天給顧客洗頭。而何先澤,也常“順手”指導——

“衝水時要擋住顧客的耳朵!”

“托起客人頭部時注意高度!”

“洗的時候雙手交替,隨機調節力道!”

…………

一些日子後,聶鳳自認為已是“洗頭熟練工”,但何先澤卻毫無傳授理發“秘笈”之意。

其間,聶鳳發現師傅有一手“絕技”。

工作室裏,經常有客人來燙染。

“您的發質不適合。”何先澤伸手一摸,就能甄別誰的頭發適合燙染,誰的不適合。

“師傅,您怎麼一摸就知道?”聶鳳問。

“洗頭時悟出來的。當年,我就是從洗頭工做起的。”何先澤點撥道:“洗頭,不僅可以讓你熟悉不同發質,還可以讓你體會不同頭型。”

聶鳳恍然大悟,從此專心學習洗發。

她的心境,逐漸沉靜如湖。

五個月後,聶鳳學會了師傅的“絕技”。

一天,師傅遞給她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你可以學習理發了。”

聶鳳雖欣喜若狂,心裏卻回蕩起師傅“靜心”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