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財務觀念創新與發展
會計與金融
作者:劉彥利
【摘要】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我國財務觀念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本文通過研究宏觀環境變化對財務管理產生的影響,歸納總結出財務觀念在思想上具有泛化的資源收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社會責任觀,在方法上應該具有“大數據”財務觀、法製財務觀、管理會計觀和行為財務觀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財務,“大數據”財務,法製財務,行為財務
經過長久發展,哲學有其經典之處,在財務管理中借鑒哲學的精華,有利於財務管理上升到新高度。本文在研究中借鑒東方哲學,主要從“道”、“術”兩方麵思考財務觀念的創新,將財務中思想性觀念和方法性觀念分開來,此處“道”指財務中從根本上該追逐的原則、思想,“術”主要是指達到財務之“道”的具體形式、方法。
1“道”上的財務新觀念
1.1泛化的資源收益觀。郭複初(1997)認為財務是社會過程中本金投入與收益活動,根據這一理論,財務管理就是充分投入“資源”,獲得相應“收益”,而此處“資源”隻指本金,“收益”也指錢財方麵。伍中信(1998)從現代產權理論入手,從財權角度論述了現代財務的本質,認為“財權=財力+(相應的)權力”,財力表現為一種價值,是企業的財務資金或本金,而相應的權力便是支配這一財力所具有的權能,由此將與本金相對應的權力納入“資源”概念中。現今我們應該樹立更加泛化的“資源”和“收益”觀,將以無形資產或智力為基礎形成的時間資源和知識資源、信用等納入“資源”中,“收益”也不該僅限於錢財方麵,如:商譽、名聲等也是企業的重要收益。麵對這一新觀念,未來最需要做的是如何衡量新納入“資源”、“收益”中的要素的價值。
1.2可持續發展觀。1972年,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被正式提出,這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今天,財務管理也應該向環境保護一樣,走財務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前財務管理中,我們追求眼前利益而不注重長遠利益,常為了眼前小利錯失未來能獲得大利的戰略部署,企業後續發展動力不足,例如,我們將成本最低作為不懈努力的目標,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壓縮成本,而像企業技術改造等目前成本高、未來效益好、能幫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投入就不易被支持,由此企業未來發展受限。我們倡導未來走財務可持續發展道路,將眼光放遠,不犧牲未來大潛力換取目前小利。
1.3社會責任觀。所有組織和活動存在的本質意圖,都該是服務於“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財務管理也不例外。過去財務管理因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限製而過分強調經濟利益最大化,如今社會正逐漸從追求物質、經濟轉變為追求道德、精神豐富,環境承載能力也已達到或接近上限,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迫不及待,如果還堅持隻考慮經濟利益最大化將會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此時,我們更需要逐漸回歸財務管理本質意圖,貫徹社會責任原則,使社會整體和諧地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2“術”上的財務新觀念
2.1“大數據”財務觀。我們已進入以數量體積巨大、類型繁多、處理速度快、精準度高為顯著特征的大數據時代,這個時代為財務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優勢,我們要抓住機會,樹立起“大數據”財務觀,在財務管理中合理利用大數據。一方麵,利用大數據使事後反饋變成事中監控,若出現問題,及時在事中調整而非事後補救,使財務管理執行更高效;另一方麵,財務管人員能夠利用自身分析技能,透過大數據,全麵及時地了解企業現狀和問題,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挖掘潛在信息,準確預測未來可能發展趨勢,為管理層提供企業實時動態、決策依據、改善經營管理的戰略方向,使財務管理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