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供應鏈金融風險及其防範措施(1 / 2)

淺析供應鏈金融風險及其防範措施

會計與金融

作者:呂潔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加強烈,供應鏈金融也隨之不斷發展創新。供應鏈金融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但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風險。本文通過分析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提出防範措施。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風險 防範措施

一、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及其作用

供應鏈金融是指人們為了適應供應鏈生產組織體係的資金需要而開展的資金與相關服務定價與市場交易活動。是銀行從整個產業鏈角度開展綜合授信,並將針對單個企業的風險管理變為產業鏈的風險管理,本質上,供應鏈融資是貿易融資的延伸和深化。同傳統貿易融資相同,銀行在供應鏈融資服務體係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資金。但是,供應鏈融資突破了買賣雙方由於貿易形成的貿易關係的局限,使融資活動形成一條貫穿供貨商、核心企業、經銷商、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金高速公路,從而使供應鏈上各成員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提高供應鏈中資金的利用效率,供應鏈金融的目的就是為供應鏈各方提供一種多贏的高效融資解決方案。物流企業參與了供應鏈交易的整個過程,掌握較多供應鏈內部各相關利益主體的信息。供應鏈金融能夠為參與主體帶來多贏的局麵。首先,商業銀行可以拓展業務範圍,為銀行帶來更多的客戶集群;其次,供應鏈中的上下遊中小微企業可以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來獲取融資,緩解流動資金壓力,繼續擴大生產,節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業隻要提供信用擔保,不需要提供額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加入這條供應鏈。

當前商業銀行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點對全國、屬地化辦理和集中處理模式。“一點”是指以某一核心主體為中心,“全國”是指位於核心主體核心企業供應鏈上小遊的中小企業。這種模式主要是核心企業提供其供應鏈企業名單,並為這些企業提供信用支持,然後以核心企業為起點,將供應鏈金融服務擴展到核心企業上下遊的眾多中小企業。屬地化辦理模式強調供應鏈企業營銷的營銷主體是是供應鏈上下遊企業的屬地行。其特點是總行統籌,屬地行辦理,核心企業所在地行配合營銷。集中辦理模式是由屬地行發起,核心企業所在行配合,有統一的中心部門處理。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須建立統一的供應鏈融資業務部門,如民生銀行的貿易金融部,統籌供應鏈融資和貿易融資業務的運營和拓展。

二、供應鏈金融的風險

由於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信貸產品中一種特殊的產品,因此供應鏈金融同樣具有傳統的金融風險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監管方的管理風險。關於信用風險,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供應鏈金融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供應鏈金融是以貿易的自償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實性為基礎進行授信的,能夠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的信用違約風險,但是仍然有其他風險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業違約,給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帶來損失。由於中小微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低,對於市場預測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環境影響較大,有時候會出現盲目生產、盲目投資的現象。一旦市場風向發生轉變,那麼中小微企業可能會出現破產的狀況,有些中小微企業主會選擇逃債,留給銀行的是空殼的公司。對於市場風險,一旦發生逾期未還貸款的情況時,企業資產的變現價格就可能和當初作為抵押、擔保時的價格不等,若是此時價格處於低穀期,就無法彌補銀行的損失了,這就是供應鏈金融的市場風險,可能引發動產變現價值的縮水,無法足額償還或者不能償還債務,形成壞賬。而對於操作風險,供應鏈融資的過程包括:產品設計、信用調查、授信審批、出賬、貸後管理和貸款回收等,每一個操作環節上發生偏差,都有可能給銀行帶來損失。供應鏈融資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製授信支持型資產,降低信用風險的發生。實質上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風險向操作風險轉移,降低了信用風險的發生,增大了操作風險的概率,所以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操作風險遠大於傳統的授信業務。供應鏈金融中的法律風險主要是供應鏈金融的業務主要是資產支持型信貸業務,因此在供應鏈金融的融資過程中,動產擔保物權的歸屬直接影響金融機構開展這類業務的安全性,但我國國內相關法律製度關於動產擔保物權的方麵內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帶來了供應鏈融資業務的不確定性。而對於監管風險,我國物流業的蓬勃發展也隻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場上以民營企業居多,存在著公司規模小、操作不規範、監管人員素質低的問題。監管公司對抵質押物的審核不嚴、管理不善等行為,易導致存貨價值低於融資金額,一旦發生貸款企業逾期不還的狀況,存貨價值難以彌補銀行的損失。因此,監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應鏈金融風險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