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爆發的金融解析
會計與金融
作者:肖君 鄭璟
【摘要】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文通過回顧鴉片戰爭前的金融曆史,總結戰爭前貿易、白銀大量外流的情況,透過這些金融市場的變化,探尋鴉片戰爭爆發的金融經濟原因,鴉片戰爭是外國侵略者為了維護在華的經濟利益,實現自由貿易,企圖把中國作為其資本商品市場而發動的戰爭。
【關鍵詞】鴉片戰爭,白銀,鴉片貿易,銀本位製
一、引言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外國侵略者用槍炮打開了中國國門,成為中國曆史的重要轉折點。早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東南沿海和北部邊疆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法、美、俄等國家就已經有了貿易往來,外國商人開始在廣州、上海、江浙一帶開展貿易活動。但是在中國,官、商是嚴格加以區分的,商人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在中國上千年的儒家文化觀念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可以預見外國商人在華貿易之路一定不會發展的很順利,資本主義重利思想與儒家文化的義利觀產生了衝突,所有許多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實蘊含著必然。從經濟學角度來回顧這段曆史,我們發現鴉片戰爭其實是一場貿易之戰、是一場金融之戰。
二、鴉片戰爭前中國貿易情況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主要貿易商品是茶與絲,到康熙二十二年,茶葉已經成為東印度公司等外商企業在華的主要采購商品,荷蘭、丹麥及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區對茶葉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歐洲商人來華采購茶葉,形成激烈的市場競爭。嘉慶元年(1796年)至十一年(1806年)間,茶葉從廣州外銷的數量達到20餘萬擔到30萬擔。英國仍然是最大的市場,美國的銷量也超過其他西歐國家。中國出口第二的商品是絲,包括原料絲與絲織品。起初英國為了保護其國內的毛紡織業,康熙年間曾禁止絲織品的輸入。情況在雍正年間發生了轉變,絲與絲織品又成為清政府大宗出口商品[1]。
此時外國商人對華輸入商品主要是毛紡織品、金屬及其製品,還有香料、胡椒、檀香等。但是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難以改變,外來商品在華市場銷售並不是很好。英國輸華的商品,在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1781-1793年)13年間,包括毛棉織品與金屬等全部工業品在內,價值總共才1687.15萬餘元,隻相當於中國輸英茶價的六分之一[1]。在這種合法的對外貿易中,由於外國對中國茶葉、生絲、瓷器等產品需求剛性較大,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一直處於貿易順差。這種順差是清政府當時白銀的來源之一。白銀在中國的使用可以追溯的16世紀,但是官方對白銀的生產和供給沒有控製權,雲南、緬甸和安南的銀礦無法提供穩定的白銀來源,因此白銀的供需是由市場而非清政府控製的,這樣一來加大了政府對白銀的依賴度[2]。
三、白銀的外流
1、鴉片貿易導致的白銀外流
英國除了通過對茶葉征收高額關稅來彌補貿易逆差外,英國商人發現鴉片貿易利潤巨大,於是開始紛紛走私,大體從嘉慶年間開始,開始對中國輸入鴉片。到道光七年(1827)鴉片進口的金額,己占貿易輸入的一半。鴉片輸入不僅使吸食者深受其害,而且使得大量白銀外流,危及國家與社會根基。道光十八年(1838)鴻寺卿黃爵滋對鴉片進口造成的白銀外流情況進行了統計:從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1700至1800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大致外流2000多萬兩;從十四年以後,達到3000萬兩之多。另外,將福建、江浙、山東、天津各關口統計起來,也超過數千萬兩[2]。
可以看出在19世紀初中國已經有白銀輸出了,由於在早期中英貿易中鴉片所占比重較小,貿易順差和美國白銀的大量輸入,19世紀初所體現的白銀流動情況是白銀淨流入。但是在1825年以後形式發生了逆轉,白銀大量外流,這點從“中國流入印度純銀數”可以得到佐證。如道光十年(1830年),英國在不到2300萬銀元的對華貿易額中,鴉片就有1300多萬銀元,占了一半以上。
2、銀本位製導致的白銀外流
鴉片貿易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加上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導致的世界白銀供應中斷和國際市場對茶葉和生絲的需求疲軟,白銀供應日趨緊張,國內銀貴錢賤[3]。由於當時民間是銅錢流通,但是稅賦是用紋銀繳納,地丁、漕糧、鹽課、關稅及民間買賣皆因錢賤銀昂,以致商民交困,加大了清政府政局的不穩定性[4]。此時以林則徐、黃爵滋為代表的幣製改革派針對白銀外流情況多次向道光皇帝提起上奏,說明其中的危害。通過八年的調研,道光皇帝對鴉片貿易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番舶裝載鴉片駛致澳門、廈門等處附近關津停泊。或溝通書差,暗中抽稅,包庇進關。或巡哨兵役,遊弋往來,私為奸夷夾帶,代為發販。或得規容隱,任聽奸夷分銷各省商船,載往各處售賣。行銷之路既多,來者日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