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決策有用目標下的“信息觀”和“計量觀”(1 / 3)

決策有用目標下的“信息觀”和“計量觀”

會計與金融

作者:任紀霞

【摘要】會計目標是社會環境的產物,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決策有用觀圍繞提供怎樣的會計信息形成了“信息觀”和“計量觀”。本文闡述了兩觀的理論基礎、主要觀點和對會計人員的影響,提出了未來兩觀相融合、“計量觀”占主導地位的觀點。

【關鍵詞】決策有用目標,信息觀,計量觀

一、會計目標的“決策有用觀”

會計目標,是在一定社會環境條件下,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想要達到的境界或目的,以及為達到這一境界或目的而確定的衡量標準。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的起點,迄今為止主要有“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兩種觀點。“受托責任觀”側重於強調會計信息要為管理者受托責任的履行服務;“決策有用觀”則站在投資者、債權人等主要使用團體的角度,強調會計信息服務於其決策需要,即“決策有用觀”是通過研究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信息推導他們的信息需要的一種觀點。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善,“決策有用觀”取代“受托責任觀”成為主流的會計目標觀點。

“決策有用觀”一旦被采納,隨之而來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誰是財務報告的使用者?二是“財務報告的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決策信息”?按照FASB(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財務報告主要使用者的主要使用主體是作為資本提供者對其資本做出決定的目前以及潛在的權益投資者、貸款人以及其他債權人,他們需要有關公司未來現金流量的數額、時間以及不確定性的信息。財務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征是要能幫助主要使用團體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不同決定。為此,財務報告必須提供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係統。為使信息含量最大化,財務報告還需要在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之間進行最有用的權衡。

與“受托責任觀”相比,“決策有用觀”要提供滿足主要使用團體的需要、有助於其決策的信息,因而在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中更傾向於相關性,即不僅提供已經發生的各類交易或事項的信息,而且提供尚未發生的但與企業未來業績相關的各類交易或事項的信息。在決策有用會計目標下,圍繞如何計量這些交易或事項形成了兩種主要觀點:“信息觀”和“計量觀”。以下我們站在投資者的視角對比分析決策有用目標下的這兩種觀點。

二、決策有用目標下的“信息觀”

(一)“信息觀”的理論基礎。“信息觀”的理論基礎是理性決策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理性決策理論假定,投資者是風險規避者,他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選擇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投資方案,即在證券的風險和期望回報之間進行權衡,隻有在能取得高期望回報時才願接受高風險,反之亦然。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有關證券風險的信息。有效市場假說認為,存在一個價格能充分反映所有可獲得的信息的證券市場,在這個證券市場中的證券價格總是隨機波動的。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如果證券市場上任何時候的證券交易價格將充分反映證券所有為公眾所知的與該證券有關的信息,則稱之為市場半強式有效。

(二)“信息觀”的主要觀點及對會計人員的影響

“信息觀”認為在半強式有效市場中,預測公司未來業績的責任在投資者個人,隻有當投資者獲得的信息能改變其選擇投資方案的信念與行為時,才是有用的信息,這種信息的有用程度可以通過其獲取的信息公布後所導致的證券市場的價格變化程度來衡量。即“信息觀”把決策有用性等同於信息含量。為此,“信息觀”認同曆史成本計量屬性,並通過充分披露附注以及其他補充信息的形式來加深投資者對信息的理解,提高以曆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